教堂 北京的一道西洋风景线(4)

2015-12-14 14:3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堂,北京的一道西洋风景线

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教堂

佟麟阁路南口路西,紧邻宣武门西大街有一座中华圣公会教堂。中华圣公会是英国国教圣公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音译为安立甘会,因此这座教堂也被称为安立甘教堂。曾是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亦是圣公会在北京兴建的第一所教堂。

教堂建成于1907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教堂原址是清刑部官员殷柯庭的私宅。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他全家逃离。圣公会传教士鄂方智便占用了这块地,拆除了原宅,盖起了这座教堂。1907年11月28日教堂落成举行开堂典礼。

这座教堂规模并不很大,但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北京很有名气。一般教堂都是欧式建筑风格,如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即使在欧洲之外建教堂,也要保持欧式建筑风格,如北京东、南、西、北四大教堂,全为欧式风格。但这座教堂在建筑中却融进了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它的大门是中式的,开在南面硬山墙上,门两侧上面都雕刻有匾额。它的内部装修也是中式的,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很像中国的宫殿。最奇妙的是它的钟楼,高高耸起的钟楼往往是教堂风格最突出的表现,而这座教堂却在顶部建造了两个八角形重檐的中式亭子作为采光的天窗和教堂钟楼使用,真是奇思妙想。

它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平面布局。一般教堂都是十字形平面:十字的四端等长,完全对称为希腊十字,十字的一端较其他三端长,不完全对称为拉丁十字。但这座教堂平面却是双十字形。当登上附近的高楼,俯瞰教堂时,会看到以两个八角亭为交会点,教堂如一个巨大的双十字静立在街面。这样的布局不仅在北京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教堂内部结构也同样是中西建筑风格统一的典范。其承重结构均为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以木柱、桁架支撑屋顶荷载,地面铺设木质地板。教堂平面十字处设立圣坛,圣坛亦为木质,四周围以中式红木围栏,雕有花草装饰,圣餐桌背后设有中式冰纹格子隔扇,圣坛摆设均为传统中国红木家具。教堂内设圣洗池,并且配备有完整的上下水装置,是那个时代建筑中非常少见的。

前门大街上的基督教珠市口教堂

珠市口基督教堂坐落在前门大街129号,位于两广大街和前门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交会处,是北京目前仍在使用中的几座基督教堂之一。

珠市口教堂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南城新建的8座教堂中的第一座,1921年建成。是北京南城惟一一座简易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现为三层建筑,可容上千人做礼拜。这座教堂的外观和内部装饰很简朴。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教堂从建堂一开始就由中国牧师主持。从1926年开始珠市口教堂推行自养,但继续通过卫理公会接受美国总会的津贴。

2000年拓宽修建两广路时,为了保留这处教堂,特意从此绕了一个弯儿,专门在其南北修建了延伸辅路,使珠市口教堂位于原地,成为两广大街上的一个小环岛,显得颇为醒目和独特。由于珠市口教堂以前没有安装防火、抗震等设施,因此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2002年6月,北京市财政局又拨款100余万元,对珠市口教堂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修复后的教堂,安装了闭路电视,信徒可同时观看牧师在二层主堂进行的礼拜活动。珠市口教堂现在是北京最适合举行西式婚礼的教堂之一。

补白

其他教堂 东交民巷的圣弥厄尔教堂

东交民巷甲13号是圣弥厄尔教堂,教堂中供奉着圣弥厄尔,在圣经中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因在东交民巷,许多人称它为东交民巷天主堂。清光绪年间,由法国传教士高司铎主持修建。这是外国人在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教堂。同北京其他教堂比,该教堂规模较小,坐北朝南,南北进深14间,东西面阔3间。建筑极其精美,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教堂东侧有10间砖砌平房,为北京传统住宅样式,但门窗均做拱券处理。北部是一座灰砖砌筑的洋式二层楼房,面阔7间,供神职人员居住。1986年教堂经过重新修整,恢复宗教活动。

幸福大街的南岗子教堂

城南永生巷在幸福大街西侧,清代时此巷原名放生池。狭窄的永生巷深处,坐落着有百年历史的南岗子天主教堂。南岗子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是由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法国神父柯来孟、圣弥厄尔教堂仁爱会法国修女依若斯和若瑟会修女夏大姑等人共同筹建。1923年,仁爱会修女们集资2万银元,对南岗子教堂进行了改扩建。收购永生巷一带荒地约280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建房。东部建楼房37间,为病、老修女住所,平房20余间,为诊疗所、职工宿舍和奶牛棚等。

西四南大街的缸瓦市教堂

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简称缸瓦市教堂,坐落于西城区的西四南大街57号。教堂于1863年由英国伦敦会创建 ,是现存北京最早的基督教新教堂。1861年10月,伦敦会的教士雒魏林以英国使馆官员的名义在北京设立医院兼传教。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 1823-1905年)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事务。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堂的起源。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3月,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手中购地建堂。南院占地1.93亩,房32间半,有小礼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师住宅。北院3.32亩,房54间半,有大礼拜堂一座。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老舍先生出生在附近的护国寺小羊圈胡同,曾就学于缸瓦市教堂办的英文夜校,在教堂后院居住过一段时间,1923年在这所教堂领洗加入了基督教。他主张华人自办教会,希望去除西方教会对中国教会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陈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