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市口教堂
基督教新教教堂
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比天主教晚,在北京的发展也比天主教稍迟。北京的基督教新教教堂规模没有天主教教堂大,也不像天主教那样强调教堂的欧式传统风格。尤其是中华圣公会、救世军等教派为适应北京的市井阶层,减少中外隔阂,他们特意在教堂中加入中国特色,比如建成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等,因而基督教新教教堂更加花样繁多,形式多样。
崇文门内的亚斯立堂
崇文门内大街东侧,有一条小胡同叫后沟胡同,胡同中段路东是美国美以美会在北京建造的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为纪念其创始人John wesley故名为亚斯立堂。1900年庚子事变时教堂被焚毁,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成现在的规模。
教堂建筑为美国近代折衷主义风格,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面。教堂分正、副两堂,中间由活动木隔板相隔,正堂可容500人,副堂可容300人。当信徒多时,拉开活动隔板,正、副两堂即成一体。正堂顶为八角形,辅以高侧窗采光,抬头可望见天空,造成一种直接与上帝相通的气氛。
在教堂四周还建了许多附属建筑,比如附属医院、学校、传教士办公楼及住宅等。著名的同仁医院1886年创办,原址在后沟胡同东边的晓顺胡同几间平房内,1903年迁至崇文门内大街西侧。汇文学校始建于1871年,最初是教会附设的蒙学馆,原址在船板胡同。慕贞女校是北京最早的女子中学,前身是1872年由美以美会创建的京都慕贞女书院,最早的校址在晓顺胡同,后搬至后沟胡同。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女13中,后又改名125中,至今在后沟胡同亚斯立教堂南侧。
由于教会的活动,外国人增多,这一带又开办了许多为外国人服务的商店,如巴黎饭店(三源胡同)、法国面包房(晓顺胡同)等,使这一带颇带“洋味”,呈现了具有中西融合特色的商业文化。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与亚斯立堂有很深的渊源。冯将军回忆说:“民国初年,我在北京平则门旧火药库驻防。有一次朋友约我到崇文门内一座耶稣堂听讲……留给我很好的印象。从此,我有空即去听讲,渐渐发生了兴味。”这座教堂即是亚斯立堂。不久,冯玉祥在这里由牧师刘芳施以洗礼,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手下的官兵一律要求入教,因而他被称为“基督将军”。 1923年冯将军的妻子病故,经人介绍认识了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总干事李德全女士,两人信仰相同,一见如故,于1924年3月在亚斯立堂按照基督教礼仪举行了婚礼。也许是为了做礼拜方便,冯将军20世纪20、30年代曾把家搬到了附近的船板胡同老门牌21、22号。因他常不在京,当时户籍上登记的是其兄冯基道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