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交响乐带到世界 把经典音乐带到校园(2)

2015-12-09 08:2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交响乐团音乐家的别样感受

美籍单簧管演奏家李可思

外国演奏家:中国乐团要有新的中国声音

在北京交响乐团中,有一位单簧管演奏家是老外——美籍演奏家李可思,他在乐团任职已经四年。李可思对北青报记者说:“作为北京交响乐团的乐手,传统的作品我们演过,也演过当代的作品,很多观众对传统的曲调很熟,他们也希望听到新的声音,希望在音乐中感受到当代社会的状态。我们也经常去国外演出,也经常带一些中国的作品,这一点非常好。外国观众对中国不是很了解,他们可以通过听一台音乐会,听到当代的中国作品,听到中国的声音和中国人现在的思想内涵,这是北京交响乐团很重要的特色。我和一个朋友曾组建过一个现代乐团,就是演一些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我们曾专门举办过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还录过CD。通过演出,我们了解了中国作曲家的风格。我觉得作为外国乐手,我们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在现代的中国作品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刚刚演过的张千一先生创作的《云南随想2》。他对少数民族非常了解,听他的作品就能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风情,他的音乐有着浓厚的民族感觉。但是,也有些作曲家太情绪化,作品缺少人性化。我觉得中国作曲家应该走自己的路,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创作出有中国声音的作品。现代音乐的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音调,外国观众会特别感兴趣。”

乐队队长:走进校园、推广中国作品这是我们的使命

乐队队长、大提琴演奏家李鹏也在北京交响乐团工作多年,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进校园演出是北京交响乐团的使命。在音乐不断被商业化的今天,交响乐似乎已经离百姓越来越远,更加可怕的是离校园越来越远。现在快餐式文化不断充斥校园。我们来是抢地盘的,为本应该成为欣赏习惯的交响乐的艺术抢地盘。在进校园的演出中,同学们开始还有点含蓄,放不开,等到了加演曲目时,情绪则完全释放了。那欢呼声,掌声不是假的。我想我们来对了,如果一场演出,能有十个学生从此开始听交响乐,我们就没白来。我们还要去更多的学校,因为太希望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了。”

在国内进校园得到的是这样的反响,那么把交响乐带到国外演出是什么样呢?李鹏说:“在国外很多音乐厅演出,我坐得离观众比较近。有一次演奏《莲花》时,我看到有一位男士起初很怀疑,审视的样子,后来很投入,最后他的掌声最响。我想说,演奏中国作品其实是我们的又一个使命。我们就像文化使者,我们没有那么官方,我们用精挑细选的音乐说话,而不是硬塞。国外观众不知道中国当代的原创交响乐作品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他们开始也不敢接受一个东方的乐团能够把西方的玩意玩得这么地道。还是那句话,我们来了,不硬塞,我们成功了。下一步就是要坚持走这条路,因为好的作品我们愿意演,他们愿意听。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