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刺绣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5-12-01 09:12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针”融百家 艺开新境 ——姚建萍刺绣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从悠久的苏绣传统中走来、从十万绣娘中脱颖而出的艺术家姚建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自幼受母亲熏陶、七八岁就拿起绣针的姚建萍,成年后放弃高考,师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资深专家徐志慧老师。姚建萍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平针、乱针的各种表现手法,功深百炼,在传统的仕女、花、草、鱼、虫等题材表现方面也深得其要,更为难得的是她广泛涉猎文学、美学等,爱读书、善思考、好问道,在很多读书班求教名师,领悟不同的艺术内涵,开拓了艺术表现的审美领域,她把这些领悟体现在刺绣创作中,在精神境界、审美观、表现方式这三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提升。所谓精神境界,是艺术家的人文情怀与综合修养的体现;审美观是在精神境界影响下对美的发现与美的判断;表现方式是指在审美境界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兼收众家之长的创造性表现。

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产生于吴文化背景下,出自于心灵手巧绣娘之手的苏绣,仿佛淡淡的工笔画或色彩热烈的年画,其工艺性、观赏性都有着广泛的商品价值。姚建萍尊重这片文化土壤上的刺绣传统,在朴实的题材与娴静的表现中,她找到了平针绣的价值,她学习沈寿的仿真绣和杨守玉的乱针绣,心摹手追。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开放的、蓬勃向上的心理与情感激发了姚建萍的创作灵感。其代表作之一《木槿花开》以“双面绣”的特殊艺术效果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层次感,以及花瓣和叶子在光合作用下的透明感,生机盎然,似听花开的声音,似见花瓣轻轻地绽放。

这种以传统审美和技艺为基调的神品,恰似蹁跹的女子穿着夺目而得体的舞裙从春天的绿丛中走来,典雅、高贵而富有现代气息。

姚建萍的创新,在于其将对时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并以新的思考方式理解前人的技法。因此,她的技法是鲜活的,是得法又破法的自家法,此法关联着其内心对客观存在的感知。镇湖烟波、木渎水乡、石桥弧影、粉墙黛瓦的几何结构,随风荡漾的涟漪,穿梭自在的水中翔鱼,生机盎然的烂漫山花皆成姚建萍朴素的表现对象,它的百态之美,启迪着新的灵思。在花卉、动物的题材之外,姚建萍在山水的表现方面也别开生面。

刺绣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最重要的是走进公共共享空间。她历时三年创作、2009年收针的巨幅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幅面宽阔、气宇宏大。在近景、中景的山石构造,肌理、质感和山脉的连绵走势等表现中,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相互映衬下,形成明朗、清澄的玉宇气象。作者以平针夹乱针铺陈大面积的远景;中景以仿真绣结合乱针绣梳理山脉走向,融丝理于石理、树理、云理;近景以乱针绣表现出山石的厚重与坚实,层层递进。

很显然,她在拓展传统刺绣新的审美路径,并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丝理、画理的互用,在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姚派的“融针绣”。

新作《丝绸之路》,画中主要人物张骞的绣像是表现的重点,要解决结构准确、神态超群、气韵非凡的问题,这对于姚建萍来说并不难,她曾以塑造《周恩来》、《父亲》等多件作品闻名。所不同的是,这幅《丝绸之路》的巨制解决的是人与马、人与人之间的众多关系的协调问题,表达的是神与形的统一。所谓神,是生理结构和精神世界同步的瞬间定格,这对绘画和雕塑而言相对容易解决,因为毕竟有人类美术史的经验,但要想通过丝线的色阶和绣针的穿引来表现如此微妙的变化,则是一件需要花功夫努力探究的工作,姚建萍是一位艺术攀岩上的探险者。她说:“通过张骞等人物可以塑造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从她作品的每一丝、每一针,可以看到她所凝聚的心智劳动和不懈追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需要精神,需要灵魂。对于一个艺术家,其精神和灵魂植根于传统的创新。姚建萍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在对传统刺绣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在失败与成功的纠结与喜悦中,形成了独特的“融针绣”,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理想、创新理念的体现,是苏绣发展中的又一里程碑。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吴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