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妇女到整理师 做家务也可以影响世界
“家庭妇女”曾经是一个颇有贬义的词,但是今天会做家务却可能影响世界!
北京第一场雪飘落之际,整理畅销书《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来京,参加在798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断舍离”收纳艺术展。她同时带来了断舍离系列的完结篇:《自在力》。在过去的两年,她创造的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读者,甚至诞生了一种新的职业——整理收纳咨询师——整理一次衣橱收费几百到几万不等。
山下英子的家整理得好像雪洞一样
其实美国比日本更早出现整理师这一职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几千人登记整理师,职业整理行也多次入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未来二十种朝阳产业”评选活动。今年,整理师近藤麻理惠入选2015年美国《TIME》杂志“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她上榜的理由竟是特别会做家务!近藤麻理惠也曾将她的整理术写成了书《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中文译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则》。
“通过整理看得见的东西来改变看不见的人生”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文化现象,“断舍离”甚至入选2014年中国年度流行语,仅仅断舍离系列累计销售250万册。在网上书店搜索整理类图书,多达600种。
为什么在今日的中国,整理术会被视为一种“自我启发手段”?整理术流行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思潮和哲学理念?
简单地说,这里面既有抱朴见素的传统东方美学,也有化繁为简的现代简约主义。物质的极大丰富,增加了一个困难,叫做“选择”。而生活整理术的兴起,是在一个物质、信息、人事,各方面都趋向繁复甚至过剩的时代,一种自觉的放弃。
在近藤麻理惠、山下英子之前的大部分的整理术,特别是收纳术,都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来整理。而山下英子等人从瑜伽、佛学、道家寻求哲学支持,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外在的物质获得内在的自由。例如“断舍离”反思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对物品进行简化、取舍,通过削除身边不必要的人与事物,探寻到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亲密地交流,进而探寻到生命中的幸福真义。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指出:无法丢东西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不安”,因为看不清自己追求的东西,所以才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不需要的东西所淹没。《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鲜明提出:“只留下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
整理你的家,整理你的心。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乱。李峥嵘
你有什么放不下?
因为“双11”光棍节,我们又开始关注“断舍离”。很简单,先不说花费,全民抢购日的结果是买回一大堆不必要的、现在不需要的、甚至将来也不一定需要的东西。难怪11日前后,都出现了大量《剁手后悔指南》《最不该买的坑爹货》《有啥买了就蒙灰?》的文章,网友们群情激奋,历数自己“双11”到底败了几个家……
这让须叔想起早在2013年,我就以“祛物教粉丝互助会”的名义组织网友们线下沙龙,邀请《断舍离》译者和心理师吴倩老师一起研习、交流。还记得当时我举了个自己的困惑当场请教:家有亲友馈赠小儿的大量物品,5岁的外套、7岁的书包、10岁的名牌球鞋……暂时用不上又舍不得扔,都堆在阳台,每天想到阳台翻书看到拥挤的阳台无可奈何。吴老师却问:你家阳台多大?我算了算加起来快10平方米吧。于是吴老师说:10平方米按北京均价3万就是30万,你长期手握30万闲钱却不投资合理吗?就算是按租房均价3000元也是每月3万,可你阳台上的物品值3万吗?最重要的是,拿这换走了清静读书的地方你亏不亏?
身为爱书如痴者,我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但犹自追问:阳台东西都扔了多可惜啊!吴老师显然早有准备:这些物品都是新的,送给适龄孩子家不挺好吗?否则等到贵公子能用了也是三五年后,新东西都变陈货了。物,就要尽其用。
这就是断舍离的基本理念——断绝奢物、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最难的是后者,而这已经超越了物的概念,进入精神领域的层次,是生活禅,更是爱智哲学。
自此之后,我不再纠结,不仅很快清理出阳台小书房、隔三岔五推出“阳台荐书”栏目,而且对事物也降低执着。好书,看完送人;收藏,很美很珍稀,不刻意收集刻意散光。反正最后走的那一天,什么也带不走,不如早早送到更需要的地方。爱人的温存,娇儿的依恋,朋友的真情;甜蜜的时光,美丽的风景……这些都是不用攒的,记在心里,就够了。这样一想,还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呢。
难怪宫崎骏父子要携手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动画《来自虞美人之坡》,专门诠释断舍离精神。
作为最早接触断舍离的一批国人,须叔很庆幸有此经历。因为早有了断念、舍物、离情的观点,所以再不受囤货的诱惑。
“再买就砍手!”——明年双11你不用再对自己放狠话了,也不会抚摸菜刀又默默放回了——来体会一下“断”“舍”“离”吧!须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