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不容易

2016-01-15 16:3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断舍离,不容易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去年一起著名的“断舍离”事件。

无论这位辞职女教师后来的生活是否像她当初期许的那样文艺,但这句诗意十足的句子却留了下来,被人反反复复地作为旅游宣传和心灵鸡汤引用。因为暗合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它能产生影响力是必然的。在如今快节奏社会里生活着的我们,谁敢说自己心里就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向往?就没有过某一个瞬间想要抛开一切说走就走?

只不过,扫兴的是,人们能持之以恒地向往,一般都说明自己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做不到。别说现在,从古到今都不乏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文艺人,但大多最后无法超脱,不是在屡败屡战中一世落寞,就是在半推半就中金锁缠身。而那些为数不多的潇洒者们,其中又有多少是发乎本心的渴望,而不是像屈原曾在《楚辞》中写到的那样,“悲时俗而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呢?

若是要选潇洒的人,估计不少人会推举阮籍和嵇康。在竹林七贤中,这两位的政治立场是比较统一的,都是先在魏做官,对将要取曹魏而代之的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阮籍“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放浪形骸”,这种人自然看不上不法上位的司马家集团。但他却不能明说,只得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从此不是闭户看书连月不出,就是登临山水数月不归,要不就是弹琴喝酒不问世事。看他写的《咏怀诗》:“修林凋陨,茂草收荣。良时忽迈,朝日西倾。有始有终,谁能久盈?……愿保今日,永符修龄”。此话若用文艺女教师的笔法写出来,那应该就是“时光那么快,我想去歇歇”了。但是如果他真能这样坦荡潇洒地去呼啸山林,就也不会做“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人谁不善始,鲜能克厥终”的感叹了。

比起阮籍的老庄做派,嵇康的性子要更鲜明一些。他“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从小就是个明亮的阳光少年,不像阮籍那般善弄玄虚。他好像不太会勉强自己,所谓“交不苟合,仕不达期”。这种个性在海晏河清的时候或许会得到别人的敬重,但在时运不济时很容易招灾,所以嵇康最后的下场非常惨烈,被司马昭处死了。

嵇康的诗较于阮籍更加潇洒:“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这诗句写得很飘,仿佛随时都会绝尘而去羽化登仙。他直抒胸臆说,真是渴望放弃一切啊,悠然于山水之间,连同道者都不需要。意思大概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差不多,论文艺程度也是过之多矣。但文艺腔背后的事实却一点也不浪漫,据《魏氏春秋》记载,“大将军(司马昭)尝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又从子不善,避之河东,或云避世”。从子就是侄子,嵇康说是为了躲避他才流连在外的,这并不是事实,他自然是怕司马氏随时对自己下手才离开的。

看起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汉代名人东方朔。此人有才华,却被汉武帝以“俳优”对待。因为怀才不遇,所以索性放纵不羁,后来因御前失仪而遭到放逐。又比如“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陶渊明,在他们抛出“断舍离”的言论之前,难道就不曾生出过“庙堂那么高,帝都那样好,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吗?这么说或许偏颇,但总不会有那么多人一开始就以遍览山河作为自己毕生的梦想的,更不会有那么多人甘愿采一辈子菊花,看一辈子南山。“山居是所乐,世路非我欲。”非我欲,是因为真的不愿入世?还是因为世路艰难不好走呢?

文客常作文艺语,但华丽的包装和真实的压力总归是两回事。有网友曾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做了一个下联:“钱包这么小,谁都走不了”。总之,十字易说,千金难舍。普通人的“断舍离”很难,总还是有其不得断不得舍不得离的缘由的。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晏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