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往事

2015-11-10 14:39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传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经济上的不断崛起,人们在文化上不断追求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认知度。因此,代表了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的诺贝尔奖,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之一,这项荣誉多少缓解了人们对于诺贝尔奖的“焦虑”。

不过,每到诺贝尔奖公布之时,国内依然对这个话题充满热情。今年在颁布诺贝尔文学奖前,更是有媒体报道,中国有十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中既有成名已久的大家,也有初露头角的新生代作家。

事实上,关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有着严格的保密原则,即提名名单50年以内不得公布。仅是这一规定,就让这些报道的真实性打了折扣。

其实,这一百年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之间发生了很多交集,其中真真假假,令人扑朔迷离。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尘埃,看看这些传闻,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2012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在每年揭晓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有关该奖项的获奖名单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一条新闻引起了众多读者的目光:今年,中国有多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王安忆、章诒和、方方、贾平凹、阎连科、苏童、阿来、张悦然、张一一。从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到初露头角的新生代,人数之众,范围之广,远超历年。

在热闹之余,也有不同声音。在这份“提名名单”出炉后,作家方方通过媒体明确做出了回应。在媒体报道中,方方说,她也注意到网上相关消息,无论从诺奖评选程序看,还是她被提名的可能看,这都是不可能的,她对此只当个笑话看。

提名名单50年后才能解密

其实只要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稍作了解,就会明白,关于“提名”的事儿还真只能“当个笑话看”。

1895年,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去世前一年立下遗嘱。在遗嘱中,他捐出三千一百万瑞典克朗,并委托遗嘱执行人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每年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分成五等分,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获奖人不论国籍,不管是不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

具体到文学奖,诺贝尔特别指出要授予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朝向理想方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而这个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学院”决定(遗嘱原文是 the Academy in Stockholm)。有意思的是,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学院,经过商讨,“斯德哥尔摩的学院”被定为瑞典学院。

瑞典学院成立于1787 年,它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院。评定诺贝尔文学奖,是这个学院的新任务。瑞典学院有18位院士,院士又是终身制,去世后才能递补。如何靠这18位“老翁”评出符合遗嘱精神的作家?为此,他们为诺贝尔文学奖设计了一个周密的评选程序。

首先是提名人推荐作家名单,也就是所谓的“提名”。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具有提名资格的是四组人:第一组是瑞典学院和其他相关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第二组是大学里面的语言学和文学教授;第三组是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四组是在本国文学创作界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笔会等的主席。同时,第一组和第二组所涉及的提名人(瑞典学院的院士除外)必须受到瑞典学院的邀请才能提名。

接下来是初选。每年的2月到5月,由3位到5位(目前是6位)院士组织一个诺贝尔委员会,从每年收到的二百份左右的申请(今年是259份,198位候选作家)中选出15至20人。5月底,这个名单还要缩短为4至5人,现在通常为5人。

之后,诺贝尔委员会会把最后选定的5位作家的入选作品发给瑞典学院的院士们,让他们利用6月到8月漫长的暑期时光读这5个人的作品。9月,院士们进行最后的讨论,10月,投票并宣布结果。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有一项尤为重要。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和评选情况的保密期为50年,保密期届满后才会公布提名名单等有关细节。目前,从诺贝尔奖官网上查询,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名单只公布到1964年。

这也意味着,在不排除相关人士主动“解密”的情况下,如果要核实新闻中提到的这些作家是否被提名,唯一的办法是等50年之后通过诺贝尔奖官网公布。由此可见,最近几年诸多媒体提到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其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这也无怪乎方方“只当个笑话看”。

不过,很多人会问,既然提名名单50年之后才能公布,那为何国内外有不少媒体言之凿凿地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陪跑”七年呢?这源于另一个名单:英国立博博彩公司开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在这个榜单上,村上春树连续几年皆排名前列,但每次都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2012年8月,立博公司的赔率榜上,村上春树以1赔10的赔率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正是当年的诺奖得主——莫言,莫言当时的赔率是1赔12。

2015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立博最新的赔率榜上,村上春树排在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白俄罗斯记者最终成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为立博的博彩名单与最终的文学奖得主有极高的重合性,这或许也是有人将立博的博彩名单误当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的原因之一。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在国内媒体盛传的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中,只有阎连科以1赔50的赔率位列赔率榜末尾,其他几位作家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赔率榜上。

巴金和王蒙被提名有待证实

国内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热”发生在2000年,当时,国内媒体出现了许多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新闻。

先是在2000年2月,媒体报道台湾作家李敖已正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被提名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稍后,又传来“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宣布提名巴金和王蒙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对于李敖被提名之说,从事后看,颇有商业炒作之嫌。原因有二,一是李敖当年正在推广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二是诺贝尔委员会从来不会主动通知任何被提名者。

另外,关于巴金和王蒙被提名,则需要了解一下“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这个组织。它是旅美作家冰凌牵头组织的“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的下设机构。在美国,组织社团是很容易的事,无论是“联谊会”还是“委员会”都纯属个人行为,没有任何官方背景。按照冰凌的讲述,2000年,该委员会先提名了巴金,同时还把一封名为《提名巴金先生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邀请及致敬信》寄给了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但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回复。于是他们又提名王蒙参选,并为此召开了“声势浩大”的记者招待会。

这种高调的提名有违诺贝尔文学奖的保密原则,所以估计都是一些造势行为。而且当时这个在美国的中国作家社团是否具备提名资格也是个问题。当然,据冰凌说,第二年他们接到了诺贝尔委员会的提名邀请,并在之后的3年连续提名王蒙,实际情况也只能等过了保密期之后才能见分晓了。

巴金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呢?不久前发现的一封信提供了新的线索。今年2月,《鲁迅研究月刊》发表了题为《从一封珍贵的诺贝尔文学奖推荐信说起——兼谈贾植芳的巴金研究》一文,文中披露了巴金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在1989年1月20日写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一封推荐信,该信用中英文双语写成,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先生们:

非常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次参与提名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宝贵机会。我坚持认为:如果巴金先生能够成功获得你们的关注和认可的话,那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将是更大的荣耀。纵观诺贝尔奖的九十年历史,有着光辉的过去和充满挑战性的当下的(中国)文学被排除在这个今天最具声望的奖项之外,是令人痛苦和非常不公正的。……这就使我更有义务去推荐巴金先生,终其一生,他都以无与伦比的真诚和忠实去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平和进步,这与诺贝尔遗嘱的精神完全一致。

从信的内容和贾植芳教授的身份看,这次推荐完全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程序。按照诺贝尔奖提名保密50年的原则,这似乎是一封不能公开的信,但贾先生已于2008年驾鹤西去,后辈为了学术而公开也无可厚非。

这篇论文同时介绍了1989年1月23日贾植芳写给友人的信,这封信披露了更多的信息:

我为瑞典科学院推荐诺贝尔奖金人选,已将材料及信寄去了,我推选巴金,听说官方推荐艾青……现附信寄去我致瑞典科学院原件影印本一份。您看看玩玩。英文原信,晓山口译给您听。

看来1989年可能不止一位中国作家进入诺奖的提名名单,但具体哪些机构或个人推荐了哪些中国作家,不出意外的话,也只有等到2039年才能真相大白了。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