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浪漫之声响彻金秋

2015-10-23 08:10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国际音乐节浪漫之声响彻金秋


10月11日,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情景舞台版首度与中国观众见面。

昨晚(10月23日),保利剧院,伴随着数百个乒乓球的肆意飞舞,打击乐与交响乐团的纵情律动,北京古典音乐舞台迎来了别开生面的一刻,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上海夏季音乐节联合委约的全新作品《乒乓协奏曲》惊艳全场,乒乓与交响,体育与音乐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对话。如此新鲜的艺术体验,对于关注并参与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人来说,并不意外。从震撼人心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到连续四个夜晚的“勃拉姆斯4+4”系列,从指挥大师萨洛宁与马勒室内乐团的芬兰作品专场,到“现象级”钢琴家朱晓玫奏响的教堂巴赫,以“乐享浪漫”为主题的本届音乐节,将于明晚以勋伯格宏伟的《古雷之歌》首演收官。为期17天里,观众充分领略到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非凡魅力,欣赏到包括蒂罗尔音乐节、马勒室内乐团、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家萨洛宁、萨拉斯特、齐默尔曼等名团、名家的现场表演,数十万观众还首次通过互联网直播观看了今年音乐节的精彩演出。 

歌剧双星闪耀

音乐节铺就十载瓦格纳之路

10月9日晚,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重头戏,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原班人马呈现的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隆重上演,这是该剧1868年首演147年来第一次在中国舞台亮相,不少观众慕名而来,甚至从外地赶到北京,就是为能亲眼见证这部歌剧的中国首演。

在指挥大师古斯塔夫·库恩的统领下,《名歌手》的精彩程度让乐迷大呼过瘾。就在两天之后的10月11日,另一部瓦格纳大戏接踵到来,这就是被誉为西方浪漫主义歌剧巅峰之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当歌剧前奏曲中那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响起时,瓦格纳音乐的非凡魔力令人心驰神往。

伴随着《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所上演的瓦格纳歌剧,已创纪录地提升到5部之多,这其中4部是国内首演。

回首历史,整整10年,正是2005年举办的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为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第一部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也从此开启了音乐节的瓦格纳之路:2008年原装引进德意志歌剧院版《唐豪瑟》,2013年与萨尔茨堡复活音乐节联手打造《帕西法尔》,到今年连续两部歌剧上演,北京国际音乐节一次次填补了国家歌剧舞台的空白,成为国内推出瓦剧数量最多的艺术机构。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看来,只有不断引进和制作中国观众没有机会看到的西方歌剧经典,才能尽快地推动我国歌剧演出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观众对歌剧的鉴赏能力。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从未听过的剧目,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追求的艺术理念。在过去18年间,音乐节上演中外歌剧35部,其中实现中国首演超过20次之多,所演出的歌剧更是风格多样、跨年代、跨流派。

名家名团荟萃

勃拉姆斯马拉松开历史先河

本届音乐节以“乐享浪漫”为主题,集中展现19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杰出艺术成就。其中,精心策划的“勃拉姆斯4+4计划”也是国内音乐厅舞台史无前例的大手笔。四个晚上,著名的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奏响伟大的德国浪漫派作曲家勃拉姆斯的4部交响曲和4部协奏曲,同等规模、水准、量级的勃拉姆斯作品音乐会极为罕见,更令乐迷一饱耳福。

指挥大师尤卡-佩卡·萨拉斯特首次登上音乐节舞台,便与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带来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勃拉姆斯全集系列,一同参演的小提琴家演奏大师弗兰克·彼德·齐默尔曼、著名钢琴家格哈德·欧匹兹皆是享誉世界的顶级独奏家,正是他们技惊四座的演出,助力今年音乐节盛况空前的“勃拉姆斯马拉松”完美收官。

曾经荣膺格莱美大奖的爱沙尼亚国家男声合唱团,放歌本届音乐节的三里屯都市音乐会,又在勋伯格的《古雷之歌》中惊艳全场,而一批当今欧洲最杰出的德语歌剧演唱家助阵演出,将与观众共同见证这部浪漫主义史诗杰作的中国首演。

韩国小提琴女皇郑京和来了,音乐节的老朋友大提琴家米沙·麦斯基也来了,而在去年掀起一阵“朱晓玫热”的旅法钢琴家朱晓玫时隔一年重返北京,在音乐节的王府井教堂音乐会把隽永的巴赫之音再度奏响,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钢琴家也实现了在国内教堂演绎巴赫的夙愿。


《乒乓协奏曲》将乒乓与交响、体育与音乐有机融合。

原创为根

“中国概念”铸世界品牌

北京国际音乐节历来重视推广新作品和传播“中国概念”,今年音乐节延续了这一主题,有超过20部中外作品进行了中国首演或世界首演,数量将创下历年音乐节之最。这其中既有郭文景、陈其钢、刘索拉、黄若等中国作曲家的新近作品,也有马努斯·林德伯格、萨洛宁等当代国际知名作曲家的作品在国内首次亮相。

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在不断丰富“中国概念”的内涵,以创新的姿态将中国元素融入音乐节的演出舞台。今年更是将“中国概念”与一贯支持委约新作的理念相结合——开幕式上,由音乐节独家委约作曲家邹野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以“茉莉花”旋律为依托,以大提琴与乐队的变奏曲形式重新诠释编配,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昨晚亮相的《乒乓协奏曲》将艺术的绚烂色彩与体育的激情相互融合,令人大开眼界。北京国际音乐节瞄准乒乓球这一极具中国元素的主题,邀请一位美国作曲家以此谱曲。两名美国奥运会乒乓球运动员来华,与中国音乐家、指挥家共同完成演奏,以极具特殊创意的音乐形式纪念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

视频直播

让高雅艺术惠及更多民众

在演出内容之外,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尝试了另一项重大革新,即联手知名视频网站乐视网旗下的乐视音乐,首次对音乐节的6场演出进行了在线直播。观众通过乐视旗下的超级电视、超级手机、视频APP和PC端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音乐节的精彩演出,并且能享受到高达1080P超高清度的视频画面。

10月9日首场直播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5小时内吸引了超过60万观众在线收看。在此之后,乐视网又相继直播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勃拉姆斯系列音乐会”、“天地图腾——刘索拉与朋友们音乐会”等5场音乐会。

北京国际音乐节此次与乐视音乐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借助乐视生态的4屏终端,古典音乐终于迎来了不再受时空限制的2.0时代,让音乐爱好者可以“将音乐厅搬回家中”。

京华时报记者杨杨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