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正在进行中,本届音乐节以“乐享浪漫”为主题,首度聚焦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通过瓦格纳、勃拉姆斯、布鲁赫、西贝柳斯、勋伯格等作曲巨匠的作品,引领观众进入连续17天、18场的都市浪漫乐之旅。北京国际音乐节策划人之一的张树荣表示,北京国际音乐节经过17年打磨,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古典音乐集中表演平台,“今天的国际音乐节不会‘剜筐就是菜’,音乐节本身也是一次创作,通过主题选定,展现方法锤炼,委约音乐推广,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培养出了新的作品,新的乐手,更培养出了古典音乐的鉴赏者和一批出色的乐评人。”
用主题聚弓弦名家
与往年相比,本届音乐节的日程安排更为紧凑,主打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这是音乐节历史上首度将目光聚焦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音乐流派。而在此次开幕式音乐会选曲上,观众既可以从德国浪漫派作曲家布鲁赫的代表作《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感受到今年的主题定位;同时,陈其钢、邹野两位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也体现出音乐节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的浓厚兴趣。
由于今年是作曲大师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开幕演出指挥家余隆领衔的中国爱乐乐团将以被誉为“芬兰第二国歌”的《芬兰颂》向这位作曲大师致敬。同时两位世界顶级演奏家郑京和、米沙·麦斯基也在相识40多年后首次同台公演。大提琴大师麦斯基已是第五度参演音乐节,而以往每次亮相大师均演奏西方经典作品,此次破天荒地为中国乐迷演绎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而韩国小提琴演奏大师郑京和此次则是首次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并献上最为拿手的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自1998年创办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屡屡为国内歌剧舞台填补空白,《汤豪塞》、《玫瑰骑士》、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剧都是在音乐节首演。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欧洲乐坛极富盛名的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带来了两部瓦格纳中晚期的代表作《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者的全剧音乐将首次在国内上演,后者则是继2007年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会版后,第一次以情景舞台制作的形式在国内呈现。
用全集展作品全貌
能够在几天内欣赏到一位作曲家的全部体裁作品,对于古典乐爱好者来说可谓最过瘾,最酣畅的欣赏体验,但操作起来绝非易事。但对北京国际音乐节而言,策划“全集”演出却有着丰富的经验: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到全部10首马勒交响曲、全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音乐节虽然以追求质量和品质著称,但在‘大而全’方面也从未放弃努力。”张树荣说。10月15日-18日,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呈现为期四天的勃拉姆斯系列音乐会,芬兰著名指挥家萨拉斯特执棒,包括欧匹兹、齐默尔曼在内的多位世界顶级独奏大师联袂登台,共同打造这一规模空前的“勃拉姆斯4+4计划”。用4天时间连续上演作曲家勃拉姆斯的4首交响曲和4首协奏曲作品,这在国内音乐厅舞台尚无先例。
“勃拉姆斯系列”无疑是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交响乐领域的主力。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活跃于19世纪后半叶,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创作体裁丰富,从钢琴、小提琴、室内乐、歌曲到大型管弦乐、合唱作品,涉猎宽泛,作品众多,而他的四部交响曲、协奏曲作品广为流传,其音乐风格凝练厚重、旋律绵长、乐思丰富,上演频率高,广受乐迷喜爱。许多世界顶级交响乐团,包括1979年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访华时均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作品。1998年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第一支亮相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也演奏了其作品。
用委约强化新作
“北京音乐委约作品创作开端来自于北京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余隆说,“有影响力、能长久流传的作品一定是来自非营利文化机构的委约创作。”余隆说,而力推委约作品成为本届音乐节区别以往的最大特点。余隆把音乐节的委约作品比喻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享受的都是百年前的委约作品,我们这个时代也应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委约作品,我们是在为下一代人做点什么”。本届音乐节上,超过20部作品实现中国首演甚至世界首演,数量也创历年之最。“音乐委约作品会越来越多地关注青年人,演出不仅可听,更有可观性”。余隆说,包括郭文景、陈其钢、黄若等中国作曲家的新作,林德伯格、萨洛宁等当代国际作曲家的作品在国内首次亮相。
此外,公益教育项目也有不少看点。广受好评的儿童音乐会今年将连演两场:10月18日的保利剧院舞台上,以“‘童画’乐园”为主题的音乐会,通过《杰克与魔豆》、《小白鲸与大白鲸》、《皇帝的新衣》、《灰姑娘和姐姐们》四个奇幻故事,让小观众们聆听莫扎特、舒伯特、帕格尼尼、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时尚活力的“都市系列”由刘索拉与她的乐队带来,而颇受观众欢迎的中国作品音乐会则是由杭州爱乐乐团呈现。除了四场公益音乐会外,大师课、导赏音乐沙龙等形式丰富多样的公益系列教育活动,将会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机会,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参与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