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如何成为现实 文化创客:谁来为你加油

2015-10-15 10:32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推进,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创客时代。作为创意经济的核心部分,文化产业中也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把属于自己独创的创意设想变现为文创成果的个人,这些“文化创客”成为创客时代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前,文化创客面临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未来应为文化创客培育怎样的政策环境和生存空间?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1 创客生态:理想如何成为现实

引子:24岁那年,何磊辞去了鄂尔多斯铁运旅行社副总经理的职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鄂尔多斯鄂伦春自治旗。这个生于1982年的小伙子,对家乡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利用闲暇时间,何磊踏入鄂伦春民族手工艺者的圈子,并准备将这种文化产品当成事业来做。

“如果通过创新添加创意实现其经济价值,被更广泛的大众接受,就能使传统工艺体现更大的价值。”何磊开始学习制作桦皮烫画不久后,他的作品就问世了,而且一发不可收。2008年,何磊经营的“乌力楞民族工艺品作坊”开业了,他也成了周边鄂伦春工艺品的经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小店慢慢在周边有了一定影响,订单和销售量都在不断增加。目前,何磊的店面扩大了,经营项目增加了,工艺品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细了,还带动了周边的很多人加入到手工艺品制作的行列。

然而,在工艺品作坊成立初期,何磊面临的难题并不少。“门店还没打出什么名气,就要支付高额房租,加上没有人手,小店经营几乎陷入困境。”何磊回忆说,在家里的支持下,他渡过了资金危机,主打文化内涵的小店也开始慢慢有了起色。

“要想做好民族手工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创意,路就走不远。”谈到发展中的关键,何磊这样说道。

张勇的经历和何磊有几分相似,又有自己的不同。2004年,张勇从重庆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来到广东闯荡,他打过工,开过广告公司,但因人在异乡,缺乏人脉资源,市场开拓乏力,最艰难时,甚至发不出员工工资,公司濒临倒闭。

2009年,张勇听说了“威客模式”,即把创意通过互联网转换成实际效益的模式。他开始尝试在网上寻找机会,在国内最大的威客平台之一——重庆猪八戒网上注册,依靠过硬的设计水平,他很快就成为猪八戒网排名第一的“威客”。同时,他成立了千树品牌策划公司,拥有了30人的品牌策划、设计和服务团队。

然而,好景不长,这两年由于房租和人力成本压力,公司运转陷入困难期。去年,张勇决定将公司搬到老家重庆。现在,张勇的团队中在重庆上班的仅有15人,另外15人都是在自己家中办公。“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品牌策划和设计工作,不需要物流,也没有仓储负担,只要网络畅通、电脑设备完备即可。”谈到搬家,张勇一笑置之,这一“无奈之举”也为企业节约了房租,让零房租的异地办公成为可能。

像何磊和张勇一样的文化创客还有很多,他们不确定自己公司的未来,他们时刻徘徊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用信念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创意梦”。

2 机制保障:文化创客需要什么

探路:前不久,中科招商集团旗下的创业平台“中科乐创”平台在京正式发布。平台投资商单祥双表示,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将拿出100亿元来支持这一平台投资创业项目,该平台将以资金支持、人才对接、深度投后管理、通关体系配套、专家库资源匹配等方式为“创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随着国内创业热潮的兴起,创业投资也日益火爆,但仍有大批文化创客因为资金缺乏、投资理念及方式不成熟等多种原因被市场淘汰。随着中科乐创等一批创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大批文化创客看到了新的助力事业腾飞的希望。

文化创客成长,资金是一个大难题,在对文化创客的金融支持方面,中南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有着深入的思考。在龚曙光看来,当前文化产业受到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高度关注,但金融和文化的融合依旧存在诸多障碍,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依然非常突出。

专家指出,文化创客创办的小微企业受融资手段与方式缺乏创新、质押担保物较少、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出于对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考虑,贷款条件比较严格,放贷数量很少。由于创意产业领域的投资在建设、创作、培养周期和成长周期方面都比较长,风险系数较高;此外,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投资者对资金流向的监管比较复杂,这使得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对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热情不高。

因此,培育文化创客需要创新文化企业金融担保制度。龚曙光建议,首先由政府出资,牵头成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或者直接将补贴到文化项目上的部分专项资金改成对银行贷款的担保资金,由国家资金出面主动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这样国家出动几亿元的资金也许就可以撬动几十亿元的银行贷款。其次是创新担保物权制度,合理扩大抵押和质押财产范围,除了使用传统的专利权、版权、商标权进行质押,还可以结合行业特点用发行权、播映权等进行质押,这样更有利于创客成长,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要加速培育文化创客的成长,还要提供包括企业宣传、标准化融资、产品供需、人才需求内容发布、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及会计、法律等全套服务。”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指出,最关键的是要培育创客文化的土壤,建立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创新创业孵化机制,引导创客积极调动多元化的创意孵化力量,营造一种不唯上、不唯钱、只唯实的创业氛围。

3 文化国企:怎样从创客精神中汲取力量

思考:创客将“创新”“创造”“创业”及“活力”等词语紧密结合,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拥有深入骨髓的创新精神,勇于冒险、执着探索的创客们可谓切中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未来,文化国企在发展中,应如何对文化创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如何从创客精神中汲取不断改革创新的力量,实现“巨轮航母”和“小微企业”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受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内生性文化需求影响,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指出,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打造文化“航母”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文化创客”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力量。

“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应该为小微企业的创意保驾护航。”龚曙光指出,现在富有创意的文化小微企业也许就是未来的文化航母,没有小微企业就没有未来,没有基石就没有梦想。

专家指出,如果大中型文化企业或集团是文化产业的骨骼,那么小微文化企业则是支撑起产业巨人的细胞和肌肉。小微企业往往是大中型企业的孕育之母,而大中型企业规模大、产业链长,能带动大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健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市场格局,应该是大量小微文化企业不断涌现,部分小微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要从文化创客的涌现中汲取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推进改革,促进国有文化企业在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指出,国有文化企业要继续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培养文化科技型领军人才,在科技开发和文化产业竞争中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内容和管理的创新,重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

张京成则建议,从业态分布来看,传统文化企业要继续创新思变,新兴文化企业要跨界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走向深度融合。随着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要在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新型文化业态领域涌现出一批高速增长的骨干企业,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