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个性 制片模式存潜在危机
在《美国队长2》中,美国队长不带降落伞,从一架神盾局喷气机上直接跳下的镜头,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个镜头其实是由著名特技电脑制作软件Scanline VFX完成的,演员克里斯·埃文斯只是先期在绿幕前做了一个跳跃动作,整个特效镜头全靠后期电脑合成。好莱坞特效技术的发展,才成就了超级英雄上天入地的视觉奇观。
但对特效技术的依赖,也让超级英雄电影日益雷同,打斗戏总是喜欢搞破坏,如《复仇者联盟》破坏纽约,《超人:钢铁之躯》也是破坏城市。视觉特效、打斗戏最容易让全球观众欣赏,但时间长了,观众就会感到审美疲劳。瑞格传播执行董事戢二卫说,现在的大片情节都是美国人拯救地球,展现各种灾难场景,制造视觉冲击,故事没有营养,越来越弱智。
“特效技术对塑造反派的作用特别大,可以把反派设计得很强大,像《复仇者联盟2》里的机器人奥创,就完全是靠特效做出来的。”刘康说,但好莱坞大片都有特效,光靠特效撑不起超级英雄电影,还得看人物角色。演员要符合观众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形象,如《钢铁侠》之所以很火,就因为主演小罗伯特·唐尼的气质跟漫画角色太像,换其他人出演就不行。
不久前票房大败的《新神奇四侠》就是一个警示,在影迷心目中,影片的主演跟漫画英雄形象差距太大,故事情节粗制滥造,属于抢钱不成功的典型。在“电子骑士”看来,漫威的制片模式虽然很成熟,影片整体品质还算不错,但工厂化的生产,使得影片缺乏个性和灵性,陷入自身的内在危机。“每个超级英雄都有点相似,故事模式相似,有特色的人物不太多,大家记住的只是那几个。”
漫威宇宙观的设定,也给导演带来很大束缚,影片认不出导演的个性痕迹。“电子骑士”解释,在漫威的制作链条中,导演只是拍片的机器,话语权掌控在漫威公司手里。比如《美国队长》的导演拍得不好,续集就直接被替换为其他导演。至于不听话的主演也可以随时被换掉,如出演《蜘蛛侠》的托比·马奎尔自觉身价大增,要求片方提高片酬,但片方表示对一个电影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戴着面具的角色来说,换演员是分分钟的事儿。
不过,漫威也在试图调整角色模式,试图加入更多个性化的超级英雄。《银河护卫队》里出现了一群神神叨叨的浣熊、树人等角色,跟过去高大上的超级英雄就完全两样。《蚁人》里的蚁人也是一位另类超级英雄,能将身体缩小至蚂蚁大小,时而以常人姿态施展拳脚,时而以缩小状态在微观世界中穿梭自如。
漫威和DC有上千个漫画超级英雄,一时还拍不完,这股电影风潮一时也不会过去,可能会进行风格细化。“感谢这么多年来,漫威和DC在竞争中给我们带来的一部部作品,有好有坏,有热血有感动。”简浅动情地说,在如今超级英雄电影统治全球的现状下,希望他们能带来更多类型的新电影;多年以后,当自己带着孩子踏入影院,还能为那些超级英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