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光阴似骏马加鞭 日月似落花流水(3)

2017-01-05 08:54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光阴似骏马加鞭 日月似落花流水

丁永利先生是王金璐在中华戏校的恩师,只有他管王金璐叫大璐。他并不闻名于民国的戏剧舞台,但他的父亲就是内廷供奉,父辈就以教戏为业。而丁永利也善于教戏。他为人严厉,好意气用事,总是和中华戏校闹辞职。有好几次,他都因舍不得王金璐才回来。王金璐每次演出,他从不表扬,永远是批评,甚至责骂,但王金璐受益匪浅。丁永利教戏水平极高,据说有一次,他到别人家教杨派武生戏,可他不知道正巧杨小楼正好在那人家,一直在屏风后听着,随后才出来现身称赞。由此丁永利教杨派戏,是得到杨小楼认可的。丁永利还有同门的师兄弟,是演关公戏的一代宗师李洪春。王金璐十分想学关公戏,挨不住要求,丁永利请李洪春前来帮忙,这使得王金璐学会了《古城会》、《走麦城》等。丁永利辞职期间,戏校请了黄月山来教黄派的武戏。

时至抗战时期,演戏并不叫座,只有传统老戏而无创新,中华戏校向上海学习,搬演《火烧红莲寺》那样的连台本戏以增加上座。但那些海派的剧目被称为外江戏,在北京不被认可。为此,丁永利和李洪春在从南方扮演的京剧上,加上了传统的身段和技法,南戏北唱,这才在北京站稳了脚跟。一时中华戏校的戏,比很多科班都要卖座。连台本戏大多热闹,这就少不了王金璐的演出。

由此,不到二十岁的王金璐,一个人身集杨派、黄派、红生戏于一身,已经成了当时火红的童伶。戏校又安排他,拜了马连良先生为师。出师之后,王金璐并没有着急挑班,而是博采众长。他多次去上海演出,又与金少山、侯喜瑞等前辈同台。很多民国时的戏单上有了王金璐“坐着”(三个字呈“上一下二”三角形排版)的名字,他在民国时就是名角儿了。《立言报》上评定童伶,生行的头一名就是王金璐。

有人对王金璐说,只唱老生戏就足够了,武生戏又累又难,武生名家已经很多,很难再杀出一条血路,何必非要学武生呢?

王金璐只是喜爱武生。参考《武生泰斗王金璐》一书,即便是他结婚后,仍是清晨四点半起床练功喊嗓,七点半用早点,八点去学校上班,十二点回家吃饭。如有日戏,下午六点散席回家。五十年代在上海的时候,他仍然是每天上午八到十点是既定的压腿时间,徒弟在一旁跟着练,练完后看郭仲春拉戏,接着又为徒弟说戏。十点以后开始踢腿、打把子,一口气打十套快枪,再同几位武净作把子车轮战,最后再自己拉戏,如《麒麟阁》的九战魏文通,一拉便是打九套,绝不偷工减料。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侯磊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