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养鸡司晨是重要用途之一。古代专门培育啼声洪亮、报晓准确的鸡种。《诗经·郑风》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就是说不管刮风下雨,阴晴晦暗,公鸡都会按时鸣叫。
前文提到,《诗经》中最早提到鸡的一篇是齐国民歌《鸡鸣》,也是和鸡的报时功能有关,表现的是鸡叫时分的夫妻对话。妻子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她是国君的妻子,她说:鸡已经叫了,来上朝的人很多了。那个作为一国之君的男人却恋床不起:“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他装傻充愣,硬是把鸡叫说成是苍蝇嗡鸣。
雄鸡为何能守信报晓呢?科学告诉我们,在雄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松果体,能分泌出对光线特别敏感的褪黑激素,当鸡受到晨曦刺激时,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雄鸡醒来,即啼鸣报晓。
鸡黎明报晓,对于没有钟表的古人来说,意义非凡。古代的计时工具非常简陋,如漏壶,而且它虽可计时,却不可能按时叫醒人们。睡梦中的人们不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这时金鸡报晓,告诉人们天快亮了,应该起床准备工作。人们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起床却不能等到日出才起,何况太阳并非天天都出来,阴雨天气便失去了观察太阳以定时间的依据。而鸡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它都守信报晓,绝不偷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间才开始有了新的一天的烟火和生机。
旁门另路
“斗鸡走马胜读书”
畜禽搏斗是一种竞力本能。有史可查的角斗畜禽包括牛、羊、鸡、鸭、猪,甚至还有象、狮、虎、熊等。但野性动物捕之不易,驯之尤难,而且性恶伤人。因而,千百年来,畜禽打斗之乐传布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久、最惹人们喜爱的,莫过于斗鸡了。
春秋战国时有这样一段轶事:传说纪渻子是一位著名的斗鸡专家,齐王请他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鸡训练得怎么样了?”纪答:“不行,它一看见鸡,或听到鸡叫,就跃跃欲试,很不沉着。”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可以了吗?”纪答:“不成,它还心神不宁,火气没有消除,还气鼓鼓地瞪人。”再过十天,齐王又问:“现在该成了吧?”纪答: “差不多了,本事学到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即使有其它鸡叫,它好像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动声色,看去好像木鸡一般。其它鸡看见它,吓得转身逃走,哪里还敢斗!”果然,这只鸡后来每斗必胜。后来衍生出的“呆若木鸡”成语故事即源于此(《庄子·达生篇》)。
亚洲盛行的斗鸡风尚传至欧洲及世界很多地方。传说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时,希腊战将泰米斯托克利领兵进军途中,看到两只雄鸡激烈搏斗。他下令三军停止前进,围观鸡斗,并激昂地鼓动战士:“看吧!它们是为自由和妻女安全而斗,是不甘屈服去做奴隶而斗!”士兵斗志昂扬,一鼓作气,重挫敌军。希腊人为纪念战争胜利,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斗鸡盛会,斗鸡活动随之风靡全国。
据载唐玄宗好斗鸡,即于宫中设“鸡坊”,置专职养鸡、驯鸡者,专门饲养和训练斗鸡。一名叫贾昌的小孩,因善于调驯斗鸡,被玄宗看中,招入宫中。由于贾昌驯鸡“水谷之时,疾病之候,悉能知之”,因而备受玄宗宠爱。于是时人慨叹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