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之声相闻,久已有之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遗物证明,家鸡并不是由一个驯化中心,而是由居住在亚洲的各民族先后驯养而成的。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亚洲的家鸡从西亚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引进英伦三岛,后来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家禽。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白人移民带去了家鸡,在不太长的时期里传播到南北美洲。现今世界各地的家鸡几乎都有亚洲鸡的血缘。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遗址中,常伴有大量的被食用的鸡骨及其随葬品,尚不能确认是原鸡还是家鸡。但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掘出家鸡骨骼。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在云南、甘肃、辽宁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鸡骨以及陶鸡工艺品,表明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已经普遍饲养家鸡。
距今3000多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鸡的象形文字。古篆文把“奚”和“佳”二字联在一起,而古鸡字从“奚”,表示由“爪”和“系”二字上下相叠而成,象征鸡爪用绳子拴着,以防飞逸。
周朝《诗经》讲到鸡不只一处,其中以《诗经·鸡鸣篇》为最早(约公元前11世纪)。东周战国时期设有“鸡人”(官制名),来司祭祀。由上所述,可知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近代发掘出的文物和古籍记载,在殷商时代,鸡已经是农家普遍豢养的家禽。《周礼·夏官》职方氏说,当时我国东南部的扬州、南部的荆州、中原的豫州、淮北的青州,以及山东的兖州,是主要养鸡的地区。《道德经》描述原始社会村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越绝书》说东周时越王勾践在锡南山辟有“鸡山”,吴王在姑苏楼门外建有“鸡坡”。这都表明我国在公元前4至5世纪已有规模很大的养鸡场。
从“鸡栖于埘”到圈养
汉代统治者重视发展畜牧业,提倡养鸡。龚遂做渤海太守时,鼓励农民每户养五只母鸡和两头母猪。黄霸任颍川太守时,规定所有大小地方官吏必须饲鸡养猪;僮仲任南阳县令时,也规定农民每户养四只母鸡和一头母猪。据《西京杂记》记述,汉人元理为其友人陈广汉计算家产,其中有“鸡将五万雏”。这个大地主拥有的鸡群可谓大矣!考古学家发掘的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古墓的随葬品中, 都有大量的鸡骨、陶鸡和鸡舍模型,以及鸡的形态各异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品,表明家鸡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人刘向著的《列仙传》中,记载了一则祝翁养鸡致富的故事。说的是河南偃师农民祝家祖孙数代人养鸡百余年,“卖鸡及子得千万钱”。祝翁成为养鸡致富的典型。时人尊称他为祝鸡翁,甚至把他当作“神仙”。
“鸡栖于埘”或“暮栖于树”的放养法是汉代以前的养鸡方式。前者是在土墙上凿洞为鸡作巢,后者是鸡飞到树上过夜;任鸡自由采食,听之去来。这种原始的养鸡法虽然养鸡数量甚多,管理简便,但育肥很慢,采蛋也极不容易。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鸡栖于树”的野生习性,为鸡修建了鸡舍以及木制或竹编的鸡笼,但白天仍然采取放养法。甘肃嘉峪关四号墓汉代画像砖上的一幅“扬场圈”,显示农民持杈扬场,两只鸡飞来啄食。表明当时鸡还是放养的。
汉代以后出现了圈养法。考古学家以汉魏以来古墓出土的大量陶鸡和鸡舍模型,佐证鸡已被圈养。例如广西苍梧南朝古墓出土的阁楼禽舍,上层养鸡,下层养鸭。圈养法的优点是适当限制鸡的运动,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育肥和采卵。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养鸡篇”,集古人养鸡经验之大成,详细叙述鸡的圈养技术。他指出:鸡舍要经常打扫,除去鸡屎,保持清洁。冬天铺草保暖。给鸡喂食要分别对待,如春夏给小鸡吃燥饭,勿吃湿饭。不仅要有鸡笼,而且要“笼内著栈”,供鸡栖息,不致受潮湿影响和鸡粪污染,避免鸡病传染等。这些经验对后人养鸡亦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