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的你最爱用什么表情符号?(2)

2016-12-27 14:44 中国青年报网络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过半受访者微信聊天时频繁运用表情符号 哪个最受欢迎?

表情符号被解构 58.7%受访者认为“搞笑化”解读可缓解日常生活压力

“我没法用文字详细说明我的状态,但是‘迷之微笑’或者‘再见’的表情发出来,同事和朋友就知道我的情绪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开玩笑的表达。”乔亚楠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简洁,甚至能表达出很多文字说不出来的效果。

李硕也表示,表情符号是最为通用的“语言”,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有时候安慰别人,会说‘给你一个巨大的拥抱’,可打字出来需要时间,‘抱抱’的表情就可以快速替代这句话,而且显得很有温度。”李硕特别喜欢一个表情连发三次使用,“这样表达情绪更饱满,让人觉得自己更热情”。

对于使用表情符号的原因,56.9%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手动输入;52.1%的受访者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为直观简洁;49.8%的受访者觉得表情符号可以衍生出很多“恶搞”的含义,使用它们能够紧跟潮流;49.8%的受访者认为表情符号能够表达情感和情绪,使聊天的过程更有现场感、亲切感;另有8.2%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表情符号没有特殊原因,只是因为习惯。

“现在的表情符号可不能随便用,我家闺女告诉我,用错了意思会闹笑话。”周历华说,“明明是‘微笑’的表情,她们就告诉我发这个是‘瞧不起’的意思,不能随便发,尤其不能跟年轻人发。还有‘再见’也是,好像也不太好用。我现在都存了其他的表情包,跟我女儿微信聊天结束都用那个道别的表情包了。”

李硕认为,还有一些表情符号被我们习惯性地错用。“‘击掌’的表情符号,根本就没有祈祷的意思,现在大家也都习惯了用那个表示‘双手合十’和祝福的含义;‘笑哭’据说本来是‘破涕为笑’的意思,后来变成了‘哭笑不得’‘无奈’”。

对于表情符号被解构的情况,5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文化盛行,“搞笑化”的解读可缓解日常生活压力;55.5%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创作在视觉表达上存在争议和偏差;45.6%的受访者觉得在跟风使用的过程中形成刻板印象和固有理解习惯;26.3%的受访者反映,代际差异扩大了不同群体对表情符号含义的认知差异。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21.5%,80后占53.5%,70后占18.1%,60后占5.5%。32.3%的受访者来自北上广深,17.6%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29.5%的人来自二线城市,19.3%的人来自三四线城市。

责任编辑:王硕(QZ00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