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忠的老北京毛猴

2016-12-10 08:15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孙怀忠的老北京毛猴

作为半路出家的民间艺人,走上毛猴艺人这条路,对于孙怀忠来说,难,太难。一难是难身份,毛猴是老北京玩意儿,孙怀忠却是“京漂儿”一枚,就为这,没少受质疑;二难是难传承,毛猴手艺易学难精,真正想学手艺,能将毛猴发扬光大的徒弟,可遇不可求。

当然更多的还是高兴的事儿,用孙怀忠的话来说,现在退了休,可以安安心心做毛猴,“给毛猴编段子,我实现了;让毛猴上邮票,我也实现了;传统文化进校园,也让我把毛猴手艺带到了中小学课堂上。现在就盼着毛猴能成为动漫里的人物形象,希望年轻人在进行创作时,能多吸收一些民间传统元素。”

有故事的毛猴儿

孙怀忠爱看书,几乎什么杂书都看。第一次知道有毛猴这个东西,就是打书里看到的。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一本书里看到毛猴的介绍,很短,就是小豆腐块儿,当时觉得很神奇,但也没太当回事儿。

2003年赶上“非典”,我也下了岗。我在电视里看到央视的一档节目,说毛猴这门手艺要失传了,我顿时觉得很可惜,我就自己琢磨着去药店买了点辛夷,又去外面找了些蝉蜕,开始学着做毛猴。我也没见过真正的毛猴,就是自己试着来,刚开始做的毛猴全是趴着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站不起来。后来误打误撞把猴腿粘反了,毛猴反倒站了起来。

发现做毛猴没那么难,这让我兴趣更大,新乡当地的报纸,还报道了我做毛猴这件事。得意之余,我把自己做的毛猴拿给很多人看。结果我把毛猴拿给初中班主任看时,他认为没有前途,“弄这干啥,没有价值”。过去上学时,班上数我作文写得好,为了在老师面前挣面子,我灵机一动,说我可以给毛猴编故事,老师说:“这倒有点意思,那你就试试吧。”

得了老师的建议,我心里开始有点底儿了。为了让我做的毛猴“有文化”,我把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和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都编了进去,一共编了一百零八个故事,组成了一套《毛猴说事》,从幼儿一直讲到老年。

从“困”在北京到留在北京

自己做毛猴大概做了有三年,朋友把我推荐给河南省著名的民俗专家倪宝诚。他看了我的毛猴以后说,“你的猴儿做得不行,但是你的故事编得很好。”在倪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做毛猴的知识,他也挑出了我“作品”里的不少毛病,还拿出珍藏的叶家毛猴作品给我参考。

2006年,河南省民协推荐我来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上,我的作品《练摊儿》获得了银奖。因为获奖带来的振奋和一家文化公司的邀请,2007年,我带着朋友支持的一千块来到北京,打算大展拳脚。然而,到了北京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邀请我的文化公司没了影儿,自己去卖又发现我的包装根本不适应市场。没有收入,老伴儿一怒之下回了河南。

因为毛猴儿,我不想离开北京,加上来京之前自己对亲朋好友许下的豪言壮语,也回不去了,我就这样被困在北京。那年端午节,我一个人在后海边上,恨不得跳下去。好在最后都坚持下来,我的毛猴儿也开始在北京打开局面。2010年,北京华商会成立了非遗促进会,我们这些“北漂”手艺人也总算有了组织。

辨别毛猴好坏有“三看”

我做毛猴,从来不装自己是北京人,装不像,也不想装。现在有些北京人自己都不知道毛猴,但毛猴就是老北京的玩意儿。在河南时,曾经有人要求我把老北京毛猴改为新乡毛猴,我不干。

做毛猴,按照制作水平,可以分为孩子毛猴、匠人毛猴、宫廷毛猴,旧社会老北京人人会做毛猴,但那属于孩子毛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猴手艺一度断了档,是曹仪简给恢复起来的,也就是毛猴曹。在北京说毛猴,谁也不能隔过曹老师。

我喜欢教人做毛猴,但我不带徒弟。因为徒弟可遇而不可求,和寻找知音一样。大部分人学习做毛猴,不是为了传承艺术,而是为了卖钱,不少人前脚学完手艺,摇身一变,就成了祖传毛猴,其实他们的毛猴,做工很粗糙,一晃就散架。

那么,如何分辨毛猴的好坏呢?有三看,正面看、顶上看、甩着看。看什么呢?看做工、看角度、看创意。我做的毛猴,从正面看,没眼而有神,虽然没有眼睛,却能看出每只毛猴都有不同的眼神。从头顶看,所有毛猴的肩膀手臂都成一条直线,而且男性毛猴角色,肩膀粗壮有力,女性毛猴角色,肩膀纤细,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最后,为什么要甩着看,因为怎么甩都不会散架。

孙怀忠,艺名“猴又猴”,老北京毛猴艺人,中国工美协会会员、北京非遗促进会会员。1956年10月1日,孙怀忠出生于河南新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孙怀忠首次接触毛猴,并产生浓厚兴趣。制作毛猴之余,他自创“毛猴说事”,以毛猴为蓝本,创作了108个诙谐有趣的段子,给毛猴艺术赋予新的生命。2006年,孙怀忠的作品《练摊儿》,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2007年,孙怀忠来到北京,成为“京漂儿”艺人。

“爱是什么,爱就是挠痒痒,要挠就挠一辈子。花前月下海誓山盟说得再好听,用你们的话讲‘神马都是浮云’。爱的证据是什么,就是对方需要的时候,把手伸出来不让对方痛苦。这是一辈子,挠得少是感谢,挠得多是感动,挠一辈子才是一辈子的真感情……”

——孙怀忠《毛猴说事》之《爱的真谛》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作者:何安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