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飞的去看戏。北京到广州。看法国的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今年是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近四百年间至少有二十多部歌剧和舞剧在全世界上演,而这部法语版的音乐剧则诞生于2000年,至今全球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上演,累计超过650万名观众,被欧洲传媒盛赞为“21世纪最伟大的流行音乐剧”。2012年这部剧曾经以英语版登陆过上海的舞台,而这次的亚洲巡演则带来的是纯正的法语版。
“所有的故事,都是这样开场,都发生在月光下,没有什么两样。”和原版剧本一样,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以说书人的形式开场,只不过不但所有解说性的台词都被换掉,变成了一首极富韵味的长诗,说书人也并没有出现在舞台上,而是以声音的形式回荡在剧场上空。这一男一女并未出场的神秘声音不一般,他们是本剧的词曲作者特拉尔·普莱斯居尔维科和他的女儿。作曲家用了两年时间创作出被称为“法国三大音乐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另两部是《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它是法国音乐剧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音乐剧。此剧使用的音乐元素不仅有恢弘的管弦乐,还有电子合成乐,古典与现代巧妙结合。特拉尔·普莱斯居尔维科还创造了莎士比亚原剧本中并没有的一个人物——死神,他作为开场第一个出现的角色,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全剧的悲剧调子,并成为全剧的穿针引线人,让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线索更清晰,也更渲染了不可逆转的悲剧性。
法国的音乐剧一直以奢华著称,这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例外。服装设计用红蓝两色区分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的不同,灯光也同样用红蓝两色渲染气氛,让观众能清晰地辨识出人物所属阵营的不同。布景也戏剧化地还原了意大利维罗纳的古城风貌,所有的转场都巧妙地在布景的旋转中完成。为了启动这次的亚洲巡演之行,剧团特意向剧本中只有14岁的朱丽叶的年龄靠近,在众多参选者中,选中了只有19岁的克雷芒斯·伊利亚盖,稚嫩而青春的她成为2016版朱丽叶的扮演者。
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恐怕没有人会表示陌生——两家世仇的儿女相爱,最终双双寻死,他们的爱情也成为数百年来追求挚爱的最高境界。但这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不同以往,最为曼妙之处在于结尾的改编:尾声并没有像原著中那样草草收场,而是在劳伦斯修士忏悔的独唱,凯普莱特夫人和蒙太古夫人的重唱,以及两大家族的合唱中,将悲剧的主题转化为前嫌尽释的和解,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对爱的理解,让整部戏有了一个大的升华,也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为爱献身,有了超越爱情之外的意义——他们的死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爱情的追随,而是化解了世间所有的仇恨,消解了两大家族多年的怨艾,也更彰显了爱情之上“更大的爱”这一主题,让《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世纪经典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然而精彩远不止这些,更让人血脉贲张的竟然是结尾的返场表演。在经过了150分钟大体量的舞蹈和演唱之后,全体演员奉献了极其燃情的剧尾彩蛋,广州大剧院里三层坐席的观众竟无一人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而是全体站立和演员们一起舞蹈鼓掌,一楼的观众更是疯狂地拥到舞台前,将台前围得水泄不通,和台上的演员一起互动。是夜,广州中雨,外面阴凉,剧场内却热翻了天,时间已近午夜11点半,可没有一个观众急着赶车离场。当然更让人兴奋的消息还有一个:12月9日,这部戏就将登陆北京的天桥艺术中心了,北京的观众终于可以妥妥地在家门口,欣赏到这部原汁原味的法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