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景终于见识了

2016-12-06 08:1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郭文景终于见识了

关注事件:郭文景交响声乐作品音乐会

核心观点:学术性极强的曲目构成,给人们对郭文景的印象要远远超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的单独呈现。

那场音乐会,郭文景大约上台谢幕四五次,最后一次谢幕老郭从观众席稳步跨上音乐厅的舞台,双手叉起腰、挺胸、昂首环视全场观众,然后是一个深深的鞠躬致谢……转过身来,面对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以及多位担纲独唱的歌唱家竖起双手的大拇指,又是一个深深的鞠躬致谢,笑逐颜开……作曲家郭文景的率真性情表露无遗……自古四川出旷世傲物的奇士,郭文景应该算是其中一号。

这二十几年,听过郭文景的作品其实为数不少,器乐作品、声乐交响作品都不在少数,《夜宴》、《狂人日记》、《诗人李白》……《骆驼祥子》这些歌剧,更是基本上都见识过了。所以,事先对这场11月26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在大剧院音乐厅为郭文景举办的《天地回声——郭文景交响声乐作品音乐会》,并没有更高的期待。不过,随着音乐会一曲曲演进,才震惊地感受到郭文景为这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之用心良苦和高强能量的汇聚,“撼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都不足以形容……

音乐会的前三首分别来自歌剧《夜宴》和《诗人李白》,诗意、古雅、清淡、隽永,融在一种说不出来的混着的“川味”悠长中,第一首来自李煜的《虞美人》,第二首来自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之“云想衣裳花想容”。但我更喜欢第三首男低音与女高音二重唱的“李白与月”,郭文景把李白诗意的自问自答,“拆解”成二重唱的对话体,竟然真的有两个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淡淡的……让人回味咀嚼……

这场音乐会共有九首作品,冲击最大的当数上半场第四曲——女高音宋元明演唱的《春天,十个海子》。这是一首根据诗人海子自杀前最后一首诗作写成的交响声乐作品,郭文景以试图“触摸”、“还原”、“感受”、“探索”海子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心绪、心境以及他所身处的世界的方式,为海子的这首诗作做了“全方位的”效果音乐,有堪比布里顿歌剧式的“故事性”、“心理悬疑”和“引人入胜”,又有舒伯特叙事歌曲《死神与少女》那种步步推进的“惊心动魄”,郭文景的音乐与海子的诗文水乳交融,再催化……放大……渲染……对现场的观众有极强烈的“带入感”,让海子的弃世“选择”披上了一层理查·施特劳斯式的“壮丽的”落日余晖式的文学“美”。我与海子同时在北大读书,虽然从未谋面,但宋元明的演唱,却让我在那一时刻眼前浮现出几位后来因各种原因而夭折的北大同窗的面孔……这首只有十几分钟的诗歌,其实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惊涛骇浪的短歌剧,我甚至觉得郭文景应该以这首作品为基础写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海子之死》,那将肯定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歌剧佳作。那天,我把感受讲给郭文景,但我也告诉他:不会听第二遍了,因为太精彩了、太美了,因为见识过了,更因为“带入感”太强烈了,我看不见海子,却会看见我的那些同学,我的心理脆弱,承受不起……

音乐会的下半场只有三首——《天地回声》、交响声乐套曲《远游》中的“布满伤痕的肉体”和《蜀道难》,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第一曲为无伴奏合唱与一个打击乐手而作的《天地回声》。郭文景为合唱团只搭配了一名鼓手,这已经是够出奇的配置了,而合唱的唱词则来源于《金刚经》、《六字真言》、《列子》和西川的诗句,音乐有一种清净、空灵、温暖,让人想起音乐剧之王韦伯为父亲写的《安魂曲》的“开篇”那个女高音+男童所营造出的纯净、圣洁的奇妙声响。而在《列子》那几句“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又会让人联想到西方《安魂曲》或者弥撒曲中“愤怒的日子”篇章的“警世恒言”。

这场音乐会时间超长,九首作品每一首都分量“超重”,几乎是两场音乐会的规模,无论是对于合唱团还是交响乐团,还是独唱都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全部拿下的,三个指挥分担九首作品也很是能说明问题了,所以,一定要点赞大剧院乐团和合唱团,除了他们大概全中国不会有第二家胜任和情愿接这个又苦又累的活儿。但结局是,所有的观众都大呼过瘾,甚至意犹未尽。而我的感受是,郭文景的作品以这样的专场和学术性极强的曲目构成,给人们对郭文景的印象,要远远超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的单独呈现。

李澄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作者:李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