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小岁月 民国大八卦

2016-11-18 10:3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山河小岁月 民国大八卦

◎鱼藻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追求一点无用,在这个处处谈论有用的世界,主聊八卦,有时夹带私货。”这是李舒为她的公号“山河小岁月”所作的介绍词。公号里的民国八卦花样繁多:鲁迅是一个房奴,张爱玲迷恋算命,梁思成是拉风的“哈雷小王子”,钱锺书是看了不少黄色小说的“老司机”,吴宓堪称见一个爱一个的宝哥哥……传统认知里异常高冷的民国大人物到了李舒的笔下就变得搞怪又奇葩,恍然让人觉得自己在看时下最热闹的娱乐圈明星八卦。

论八卦体质的养成

因为专挖各种民国名人“猛料”,李舒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八卦的人吗?”对这一点她并不避讳:“我想应该是吧。但我觉得八卦也没什么问题。可能我自己是做新闻出身的,所以我觉得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来讲,有责任把大家不知道的那一面告诉大家。”但她表示,自己尽量选用第一手资料,比如该人物的自传、书信、日记等,如果是传记,也会选择与该人物关系最近的作者所写的或者公评最好的版本,以保证这些名人的轶事有一个最可靠的出处。

很多人都好奇李舒如何能从浩如烟海的民国史料中抽出这些细碎的故事,她往往将秘诀归结于自己的新闻老本行。李舒大学时候主要研究新闻史,她最大的乐事就是翻旧报纸做研究,在别人看来查资料很费劲,但她却觉得那些小报的料很多很有意思。当时那些从故纸堆里找出来的研究课题已经有些八卦味道,比如清末著名大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时的舆论影响,这个地方案件是如何通过报纸发酵实现翻案的。在大学毕业后,李舒在香港翡翠台做了一年早间新闻的记者,经常需要在一个小时之内把实时发生的新闻进行采访、写稿、找资料、录配音、上传的工作。尽管这样的工作节奏让人喘不过气,但是却让初出茅庐的她掌握了迅速获取信源、整合资料和挖掘细节的能力,而那些学生时代翻阅过的民国大报小报则成为了她如今写作时重要的资料库。

除了“八卦”之外,跟李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民国”。近年来中国兴起一股“民国热”的风潮,但李舒对民国的兴趣却是始于小时候的经历。因为从小喜欢京剧,李舒的童年玩伴都是喜欢唱戏的老头老太太。大约是觉得这个学戏的小朋友挺好玩,老票友们经常带着李舒吃吃喝喝,她人生中的第一杯咖啡是这些忘年交的老友们带去喝的,人生中的第一顿西餐也是他们带她去吃的。这些生活精致,玩得很洋气的老票友曾经历过民国时期的风风雨雨,李舒跟着他们也受到了不少民国故事的熏陶。兴起时,老人们便会讲起自己年轻时候那些风光离奇的往事。一位老琴师说自己当年在青帮也算是杜月笙手下的人物,靠倒腾烟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又有一位唱梅派的老太太,是梅葆玥的小学同学,常常去梅家玩,因此能栩栩如生地给她描述梅家客厅的摆设,白天会做什么事,晚上又吃些什么等等。但李舒至今还会有些遗憾,自己当时太小,只知道跟着他们就有好吃的,却没能好好记下这些有故事的老人们所讲述的一切。

李舒还提到,自己热爱读书与写作,还跟当过知青的妈妈有关。妈妈爱读书,喜欢普希金和巴尔扎克等作家。在李舒上初一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家长给孩子送一本书,然后由孩子写一篇读后感。“我妈送我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写的读后感叫《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嗯,然后我妈就放弃了。”李舒说。

做公号其实是玩票

李舒从2012年就开始写民国八卦,她的《山河小岁月》一书也已于2014年出版,但因为内心一直对微信公众号的碎片化阅读感到排斥,“山河小岁月”的公号直到一年前才开通。因此在这个公号取得不俗战绩后不少人来找李舒取经时,她往往表示自己其实经验不足,还在学习。但打开“山河小岁月”的公众号,会发现标题大多很吸睛:“你国老男人的迷之自信是如何产生的?”、“有贤妻的人,为什么还要泡小三”、“那些捐给戊戌六君子的钱,都被康有为拿去喝啤酒了”、“喂,梁实秋,有个女的说你是鸡冠花”……配文的图常常可以发现,琼瑶剧里的各种咆哮脸和小S的“康熙来了”表情包玩得非常溜,能准确地戳中读者的笑点,文章的留言区互动非常活跃。就连公号中“夹带的私货”也颇为体现网络上传说的“迷妹”心态:《天这么冷,赐给我一个堺雅人吧!》。这篇谈论日本演员堺雅人的文章一开篇就说:“秋风一起,除了关注蟹脚啥时候痒,少女心有时候也会痒。”在评论区引来无数花痴为这位德艺双馨的大叔竞折腰。但谁曾想到,在公号开通之前,李舒还一度被90后的“小朋友”们“鄙视”过不懂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受到90后的“挑衅”,李舒的斗志被激发了起来:“我就很恼火,我也做媒体这么多年了,怎么有一种被抛弃了的感觉。”于是她产生了解新媒体的念头,也开通了微信公号,并且耐着性子从头学习微信后台的使用和排版,琢磨微信页面的阅读体验、标题的取法、文章的写法。一年之后,微信公号有了十几万粉丝,以年轻的女性读者居多,平均阅读数稳定在两万左右,也已经产生了广告效益,有了自己的微信粉丝群,粉丝们甚至会自发在线下组织活动,聚会吃饭,但是“山河小岁月”背后的写作和运营者却依然是李舒一个人。自己的美食项目正处于创业阶段,工作很忙,但是她并不觉得每天想选题写微信回复消息是件苦差事:“写一篇文章很快,大概一个晚上吧,但是查资料需要很久,有时候准备时间需要一个月。”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上如果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写文章解决倒好了,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所以每天写作的时间反而是一种值得珍惜的时光。当然,偶尔获得不写的“机会”也能让她开心一下,“有一次电脑坏了就写不了了,所以有一个礼拜都没发公号(一般来说是两三天推送一篇),虽然粉丝也在后台问,但也没掉粉。”李舒说,“那一个礼拜好开心,像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李舒也坦言微信公号的红利期早已过去,已经不再是能够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短期之内迅速积聚粉丝的阶段,“山河小岁月”这个公众号于她更多是一种玩票性质的尝试,最大的重要性是让她明白了新媒体是怎么玩的:“我现在跟小朋友们开会就没有什么距离感了,文章的标题应该怎么取,可能我更有信心一点。”李舒说,写公号也让她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想法,比如对新闻热点的把控:“以前我可以很有骨气地跟他们说,我都不看热点。但后来还是会觉得,想选题为什么要排斥热点?如果那个热点你很有感触的话也可以去写啊。”但在微信公号讲究短平快的潮流下,哪怕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表示公号文章太长,她仍然有自己的保留:“我就是想看看长文章在碎片化的背景到底有没有生命力。比如年初的一篇写常玉的公号文,收到的效果就不错。所以读者还是看内容的,跟长短没关系。”

李舒所说的是《身价最高的华人画家,为什么连自己的墓也买不起?》一文,记述了自己在巴黎寻找画家常玉的墓地的经过,并讲述了常玉的作品和他一生的故事。在这篇长文下有人留言道:“常玉是我姨父的叔爷啊,姨父爷爷的亲弟弟,离家出走后去了法国再无音讯。他本身是没有后代的,姨父他们并不知道已经找到他的墓了……直到我点开了这推送……”事实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李舒的文章也吸引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关注者:她笔下的那些民国人物的后人。一次,她推送了有关胡友松的内容之后,便有李宗仁的后人——一个90后给她留言谈及胡友松,后来还会给她发来自家私房菜的照片。

人物简历

李舒,前媒体人,如今的作家+创业者,专攻民国八卦与美食奇谈,成书《山河小岁月》与《民国太太的厨房》,正在《看天下》杂志连载专栏谈《金瓶梅》中的饮食,并运营微信号“山河小岁月”。

作品鉴

1《身价最高的华人画家,为什么连自己的墓也买不起?》

在某次读书活动中,李舒说自己是“坟地爱好者”,旅游的时候喜欢去寻找名人的墓,在此文中她特意起了大早,前往巴黎北郊的Pantin公墓寻找中国画家常玉的墓,并揭开了这个如今画作拍卖到1.2亿天价,当年却潦倒而亡的画家的故事。画家个人的孤独与痛苦,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一点点地从友人的眼中,从他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令人唏嘘感动。

作者在后记里写道:“第一次花一个月的时间,单纯为写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开始写的时候,有一点点犹豫,毕竟常玉不是那么知名,亦不知道新媒体时代,大家还能不能耐下性子读这篇没有那么多爱恨情仇的文章。但当我站在常玉墓前,忽然觉得,哪里有那么多值得或者不值得。”

2《这世界变坏,是从大家爱听蒋勋胡扯开始的吗?》

一篇“喷”蒋勋的文章,细数蒋勋瞎掰历史的种种“罪状”:说林黛玉原本是菊花、在解释《琵琶行》时,把“缠头”说成是“把一个红的东西缠起来插在她头上”、张冠李戴地把初唐“风尘三侠”中的红拂女说成是唐传奇《李娃传》中的妓女李娃,等等。

蒋勋向来是女明星和阔太的挚爱,这个圈子中人但凡要表现自己是个品位优雅的知性女子,常常以读蒋勋为标杆,作者此文对那些信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女子们可谓是啪啪打脸,让人读来神清气爽。

3《你国老男人的迷之自信是如何产生的?》

在微博红人五岳散人发表长篇大论自己“这种有点儿经济基础的老男人”对女人的各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言论之后,公号推送了这篇文章。通过国学大师吴宓风花雪月的往事,既回应了热点,暗讽“拥有迷之自信”的老男人,又让读者“涨了姿势”。

“发量少,脸油多,爱手串儿(or核桃)”——对“你国老男人”的总结太过精辟让人无话可说,是得让这些身患直男癌不尊重女性的老男人照照镜子,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了。

大家觉得好玩就行

继《山河小岁月》之后,李舒今年又推出了一本新书《民国太太的厨房》,从美食切入谈民国不但故事更多,也正好契合了她对于吃的热爱。

在《民国太太的厨房》里,有一篇《张爱玲的美食地图》,讲述张爱玲与老上海吃食的不解之缘,李舒也曾在上海满世界地去找过张爱玲吃过的葱油饼,结果没找到,又正好赶上著名的阿大葱油饼店停业,于是只好和一帮朋友饿着肚子在一起讨论上海葱油饼的流派。在东京,她循着周作人的“指导”按图索骥去买周作人爱吃的栗子蛋糕和海苔仙贝,事实证明这位大家不但会写还会吃,两样土特产都很美味,尤其是海苔仙贝,李舒每次去东京都会买上一大包,然后在飞机上就可以吃掉一半。但在她心目中,能称得上美食界米其林指南的还得是鲁迅,他吃遍了京城各色小馆,在日记里写了多种食物。不光是寻觅美食,喜欢做饭并且坚持每天自己做饭的李舒还会亲自实践民国菜谱,比如张大千亲自给出菜谱的烧牛肉,她就觉得非常好吃:“拌饭拌面都很香,做一次可以吃一个礼拜。”

正因为张大千实在太会做饭,饭做得太好吃,盘子碗够大,用料又实在,李舒表示,如果有机会穿越去民国,一定要去张大千家吃饭!下午茶或许想跟最会吃下午茶的张爱玲一块吃,但是估计跟她没办法聊到一块去。不过作为戏迷票友,李舒最想吃的那顿,是1937年正月里,在隆福寺的福全馆举办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寿宴。因为在那场盛宴上,张伯驹为了一偿自己票友的心愿,特意请来余叔岩和杨小楼来为自己配戏,上演了一出《失空斩》。“这对戏迷来说有大意义,哪怕什么都没吃上都很想去。”李舒说。

民国文写得多了,爱看的人觉得新鲜有趣长知识,但也有人质疑太过八卦调侃,对此李舒表示:“没所谓,觉得好玩就行。”

李舒曾经在微信里问大家对鲁迅的印象是什么,收到的回复大多是“中学时逼着大家背诵课文的人”,这让她觉得很遗憾。因为事实上鲁迅是个非常有才华也非常有趣的人,所以她便觉得,如果把鲁迅有意思的那一面挖掘出来给读者,是不是能够让读者对他没有那么抵触,可能就更想去读他写的那些东西呢?在她的微博上,就曾发过一段“略萌小抄”,是说鲁迅吃柿饼的:“鲁迅得了两包柿霜糖,吃了一半,许广平说,这糖可以治嘴角生疮,鲁迅便把糖珍藏起来。结果,到了晚上,他又觉得‘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于是又偷偷拿出来吃完了。”在公号上,她还写过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沈从文的北漂岁月:“每天吃两三个馒头,一点小咸菜,奔波于会馆和宣武京师图书馆,读书写字,两点一线。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身着单衣耐着苦寒晨读……《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还有《史记》,这是北漂青年沈从文的日常生活。他开始尝试给报社投稿,然而不仅不中,去报社询问时,还要被门房索要一毛钱小费。”在后记里,李舒说这是为了回应一个来京三月却没有找到工作,连实习机会也没有的小朋友在后台的留言,告诉他,沈从文当年北漂也很惨。

鲁迅也好,沈从文也罢,或是其他种种民国八卦,李舒对这些文字的期待都是:大家能够对这些人产生兴趣,对这些人留下来的东西产生兴趣,因为这些都是不过时的,不要最终都变成教科书上的刻板形象。她说:“我觉得书有好多种,有一些书是能流传下来的,有一些书是不能流传下来的,我写的这两本书(《山河小岁月》和《民国太太的厨房》)我不觉得它是能流传下来,但我觉得它只要能起到那么一点作用就够了。”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