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玉:京剧流派要与时俱进

2016-11-18 10:20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专访独家朱绍玉京剧流派要与时俱进

在刚刚过去的两天,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工委和团市委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在保利剧院举行。两场演出,上千名高校大学生欣赏了由北京京剧院出品的大型京剧现代戏《党的女儿》。昨天,信报记者就京剧流派传承话题独家专访了该剧的作曲朱绍玉先生。朱先生表示,京剧流派要想发展,就必须让观众承认并且喜欢,才能最终让它留下来。

“新腔张韵”是一种创新

1991年,北京京剧院就将歌剧《党的女儿》中的两场戏改编为京剧。当年的版本由王蓉蓉领衔主演,朱绍玉担任作曲和唱腔设计。朱绍玉娴熟运用传统唱腔创作现代人物的大段唱腔,还巧妙融入了江西民歌的旋律,使唱腔别具地方风情和时代感。

王蓉蓉饰演的“田玉梅”,结合了张派特点和自身嗓音条件,对京剧现代戏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被朱绍玉总结为“新腔张韵”。

“新腔张韵就是唱腔是新创作的,但又不失张派的神韵。”朱绍玉表示,比如张君秋的《望江亭》等老戏,它的唱词结构、剧情和当今这个时代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现代戏必须有新的创作,特别是在唱腔旋律上就必须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无论张派也好程派也好,在做到不离本的前提下,加进不同流派的声腔润色,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张派传人王蓉蓉的唱法就是‘新腔张韵’,扮演‘桂英’的李海清学的是程派,她就是‘新腔程韵’。”

在戏曲创作上,朱先生强调:“一戏一个特点,每出戏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要增强戏曲的地域性。比如说《党的女儿》地点发生在江西,戏一开始就把江西民歌‘啊呀来……’自然地融入剧中,让观众一下子就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其实,在现代京剧《杜鹃山》里面,也运用过湖南民歌,这也是戏曲音乐发展的一种现象一种规律。”

观众喜欢才能传承发展

朱先生引用了齐白石先生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强调这种创新是在传承前辈的精神上的再发展,这样这种艺术就可以活下去。

朱先生以王蓉蓉为例,她在发声等方面是在继承了张派艺术,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张先生。朱先生认为,一种流派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推出让老百姓承认喜欢能传得下去的艺术形式。比如在《党的女儿》中,王蓉蓉的一曲“小小杜鹃花”以清新优美、沁人心扉的旋律最受到观众的喜爱,而且从20年前首唱至今久唱不衰。

“《小小杜鹃花》就是在京剧四平调的基础上,加上了江西民歌的元素,成就了这部戏的主题唱段。”朱先生认为,京剧流派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节奏、速度以及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审美,流派也跟着发生变化。比如过去的花脸名家金少山、侯喜瑞等老先生演唱的《盗御马》,最早期的演唱几乎都是在用嗓子吼,到后来裘盛戎时代,旋律还是一样,但是音色就变得更美更好听了。当然,现代京剧创作在声腔方面的变化就更快了。一句话,让观众承认并且喜欢,才能让它留下来,这是我们创新的最终目的。”

将来也许会

形成“王派”

当年,《党的女儿》一炮打响,因为创作和表演该剧,也开启了朱绍玉、王蓉蓉两位艺术家长达二十几年十部大戏的合作,成为新时期京剧唱腔创作演唱的“黄金搭档”。从首演至今,“田玉梅”这个角色王蓉蓉已经唱了20多年。

对于王蓉蓉的变化,朱绍玉非常赞赏的认为,她的表演和演唱的经验火候,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发挥自己的长处,收放自如,很多细节的抑扬顿挫掌握得非常好。”朱先生说,王蓉蓉不仅在高音方面掌握得好,就是在低音方面也能受到观众的喝彩,这很难得!这些在张派的表现上,没有王蓉蓉这么强烈,这是她根据自身条件将张派发展了。反之,如果她一味地按照张先生的唱法去演唱,恐怕是难以完成,也达不到这种艺术效果。

朱先生表示,王蓉蓉在继承和发展张派艺术的前提下,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没准将来就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王派”艺术。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作者:张学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