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顺地戏在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中亮相,傩,即被更多精英文化阶层所关注。北京舞蹈学院的艺术创作实践项目《傩·情》日前在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上亮相,也成为这种关注的又一个例证。
中国的傩文化,始发于三千多年前的宫廷,并可以追溯到人类萌芽时期的原始信仰。这种驱鬼求吉的祭祀性仪式,后来从宫廷逐渐扩大为农耕地区的民间仪礼。在一整套仪礼中,戴着面具舞蹈是傩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然而眼前舞台上的傩舞,并不是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因为它看似乡野实则精致的面具、服装和动作,都带着艺术加工的痕迹。这更像是一次舞者们向舞蹈本源的回归和致敬,更重要的是,这是精英文化对原始状态民间文化的一次提炼和升华。
《傩·情》是导演郭磊“傩”主题系列中的第三部。有趣的是,在三部曲的创作中,傩的“戏份”不同、地位不同、创作者对它的态度也不同。首部作品《mask》其实是现代舞作品,傩的面具和舞蹈只是让这部现代舞更具特色的手段。这部作品在欧洲大获成功后,他和团队才真正回到家乡展开田野调查,全面了解傩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辞旧迎新的典仪到每个具体角色的表演等。
从第二部《傩·面》开始,傩舞上升为主角,作品已难以分辨舞种,只看得见在大型傩仪中娱神的舞蹈——傩舞自身。到了第三部,整理和提升的傩舞种类又有所增加。三部作品恰恰折射出郭磊和他的团队了解并拜服于傩文化的过程。
这种拜服的结果,是对舞蹈本质的回归和不由自主的艺术化提炼。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大家冯骥才曾说,“如果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理性在它的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里,那么一个民族的情感和凝聚力就在它的民间文化里。”而每一种民间文化的长期存在或升级进阶,都离不开精英文化的介入。于戏曲如此,于舞蹈、于民俗亦然。
《傩·情》在表演开头特地安排了江西南丰石邮村傩戏班原汁原味的表演,老艺人们的表现力显然已呈下坡状态,和后面登台的舞院师生的表演形成鲜明对比。傩舞,在经历上世纪特殊历史时期的凋敝后,终于等来了精英文化的介入。
当然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各有各的功能,谁也无法取代谁。也许,舞院师生的介入会帮助傩舞在舞蹈课堂里增加一门“面具舞”课程,但它在广袤大地的传承,依然要依靠民间傩戏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