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没辜负120帧新技术

2016-11-14 08:09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李安没辜负120帧新技术

11月11日,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这部电影之所以引人关注,既因为导演是李安,也因为李安采用了全新的120帧技术。记者第一时间观看了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发现电影的观感由于新技术的确与众不同,李安的故事也依然保持了他的节奏和特色。

说技术

120帧电影值得体验

评分:★★★★

姜子谦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部名字有些拗口、表意也有些朦胧的电影,却因被导演李安赋予120帧的全新技术,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电影。不过,这种新技术又因极其稀缺的银幕数量,加上相较普通电影甚高的票价,又为大部分好奇宝宝设立了不低的门槛。

这种120帧的新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观影体验?相信这是大部分观众的疑问。就戴着3D眼镜的直观感受来说,影片清晰度比其他3D电影瞬时提升了好几档,物体的质感更加清晰。举个简单的例子,影片中一场墓地的远景戏,通过120帧呈现出来,就好像面前的舞台真的打造了一个豪华实景,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真实存在的。

从视觉效果来看,影片在清晰度方面确实已达到峰值。这种效果也让比利·林恩在伊拉克与敌人贴身肉搏的场景,成为战争片历史上最为震撼的片段之一。

画质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影片在镜头表达上也不同于常规电影。李安曾在首映礼上表示,希望120帧的电影更能激发观众感官。或许也是因为李安太想让观众尽快融入自己的影像世界中,影片很多场景,如角色交谈戏份中,采用大量主观镜头的方式在角色之间切换。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观众通过银幕感觉是自己在和剧中角色直接沟通。

尽管李安表示影片处理在很多地方已经有所妥协,但当类似镜头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大多数电影时,观看还是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当然,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影片最终还是要向观众讲好一个故事。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似乎又有些重复了李安当年的《绿巨人》的尴尬。这么说并不是因为电影的故事有多差,而是当观众带着看“新技术+战争片”的心理走进影院后,心中一定期待的是各种震撼的大场面。但整部影片依旧是标准的“李安叙事节奏”,几乎大部分时间里,影片都尝试去刻画人物与人物间的情感冲突。

所以,观众更多看到的,都是清晰的画面里各个角色表情复杂的面庞——不知这种表演是否是为了迎合新技术。而整部电影的“大场面”,都浓缩在了中后段“中场表演”的时间段。但影片整个氛围相对压抑,甚至最后的情感爆发点,依旧是没给观众宣泄的出口。如果单纯从欣赏新技术来说,电影的镜头分配会有些让观众不够过瘾。

对李安来说,无论拍摄何种题材,他表达的都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影片最后,无论是“实在不行我去找中国融资”的调侃,还是结尾处的主题揭示,都是李安对当下电影环境和社会人心的理解。至于观众能接受多少,都已不是他需要思考的事情了。

严格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没有带来观影方式的历史性革新,更像把观影效果提升到了某种极致。毕竟这是一部全新技术的电影,各方争议在所难免。如果有兴趣成为电影发展的见证者,面对这部新技术的影片,无论评价好坏,都值得去感受下120帧带给观众的所有。

说内容

了解时政更懂李安

评分:★★★★

王菲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成了2016年年末的热门文化现象。北京只在博纳悠唐影城“特供”的120帧版本,虽然票价高达二三百元,却引起疯狂追捧,观众为的就是体验如浸没式戏剧般的“临场感”,而其他版本的场次,则是观者寥寥。

不少评论文章从技术角度解读李安这部影片,从内容上,我们到底该如何解读《比利·林恩》?为何在影坛呼声极高的李安,新片却在北美遭遇口碑和票房双冷?要理解《比利·林恩》的处境,我们必须放眼世界时事。

《比利·林恩》是一部“反战片”,李安相中同名小说并将搬上银幕后,提炼出小说的核心主旨:一场貌似为国争光的战争,实则是荒唐的牺牲,英雄神话背后是虚伪的人心。在片中,李安为比利·林恩这位“战争英雄”构建了一个现实与意识交错的世界。

李安在“现实”中辛辣讽刺了美国政府、好莱坞甚至美国民众,他们个个儿都为着一己之私,摆弄着从伊拉克归来的“美国英雄”。而在比利·林恩的回忆中,“英雄”也是可笑的,他营救战友与伊拉克士兵的近身搏斗,只是充满惊恐的求生。

杀人与被杀,只是为了活着,可把他送上战场的人,却让他莫名其妙成了英雄。为了逃离充满铜臭味、用英雄当消遣的美国,比利·林恩选择再次回到伊拉克,一边是精神上的绝望,一边是肉体的死亡,电影中的比利·林恩是没有出路的。

时事政治和《比利·林恩》都提醒我们,在“美国英雄”的神话背后,其实不乏肮脏的利益与人心。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