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美国人,因为热爱中国的文化,从2012年开始,踏上了在中国寻访41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的遗迹之旅。69岁的比尔·波特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他一路背着“美国最好的威士忌”,向每一位诗人致敬。
这一路的经历最终被他结集成书,中文译为《寻人不遇——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于今年9月出版。事实上这并不是比尔·波特第一次寻访中国文化并写下相关著作,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因为机缘巧合开始学习中文,并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他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了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了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著作《空谷幽兰》在中国受到欢迎,成为一再再版的畅销书,之后他的《禅的行囊》、《黄河之旅》、《丝绸之路》、《彩云之南》等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之旅的著作,都在中国陆续出版并获得读者的喜爱。此番,他带着《寻人不遇》来到北京,面对面和中国读者分享他对中国诗人的朝圣之旅。一个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了解以及虔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唐娟以她的亲身感受,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份感动与感慨。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进休息室见到了比尔·波特。他坐在沙发上看上去很明亮:暖黄色的夹克,里面套着一件嫩黄的v领毛衣,微微发红的宽大的脸被浓密的白色络腮胡包围。他身形宽大,坐在沙发里让人感觉后面的墙变得非常结实可靠。他的手厚实暖和。整个人给我一种很有太阳能的感觉,不太像一个已经70多岁的老爷爷,倒像一个森林里的樵夫,也像个圣诞老人。他中文很好,虽然发音仍然是浓浓的外国人普通话口音,但声音里有一种很柔和的味道。我们两个陌生人相互礼貌地寒暄了几句。我其实之前并没有看过他任何一本书,《寻人不遇》这本新书我也刚看到样书,对他的了解非常简略。所以除了感觉很亲切,也说不上多少话,很快我就出去准备活动了。
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下午将怎样感动我。
活动区开场之前已经坐满。比尔入座后,随手将他的包放在了脚边地上,一个土黄色类似和尚出门化缘那样的布包。嘉宾程然在对话开始不久就提到这是他经常背的柏林禅寺的布包。比尔就是背着这个布包,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开始自己对41位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他一路坐火车、汽车、公交车,住小旅馆,尽量节约古根海姆基金会提供给他的经费,但是布包里装着最好的美国波本威士忌,作为给诗人们的礼物,因为诗人们都爱酒,这用玉米酿的极好的酒他们没有喝过。众人不禁大笑。他也咯咯笑,弯起来的双眼被弯弯的浓眉和络腮大白胡子包围,特别可爱。他还带了三个白瓷酒杯,用来给诗人们敬酒。因为诗人们的诗给过他那么多的感动,他要谢谢他们,敬他们,也要跟他们喝一杯。就是这样朴素的理由。
比尔·波特一直非常钦佩这世上的诗人,他早年在台湾的寺庙里修行,读到过中国古人对诗的定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比尔用他特有的中文表述方式进一步说,诗人把他们的心发出来,这是很了不起的。很多修行的人他们只是修行,不一定会发出来他们的心,但是诗人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诗人,一定会将自己的心发出来。
诗人一定能将自己的心发出来,比尔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这如同一种对诗心的信仰。他在中国从西走到东,从北跑到南,在诗人们的坟前敬酒,这份敬意不仅给诗人们,也给这份诗心。他就像一个诗心的守护者。
我听得几乎入了迷。这比尔真是太动人了。
看得出来程然也非常感动。她提到了很多书中的细节,尤其是比尔寻找那些诗人们真正的坟墓、而不是政府修建的“假坟墓”遇到的各种情况:他得知薛涛的坟墓在成都薛家巷,几近周折找到薛家巷,还是找不到,他就找到薛涛后人的坟墓,敬酒,并在坟前读了一首另一位美国诗人写给薛涛的诗,托薛涛的后人带去自己对薛涛的谢意。他最喜欢的诗人陶渊明墓地成了军事禁地,他就千方百计拜托站岗的士兵去替他敬了酒。
如今很多诗人的坟墓已经被主流的文化人群遗忘在中国大地上。不少诗人的坟地已经成荒地,比尔就会在这片荒地上静静地坐一会儿。在寻找的过程中,比尔与农民有了很多动人的接触。李商隐的墓地在一片玉米地里非常难找,最后一位原本匆匆赶路要去赴宴的农妇带着他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了李商隐坟前。经常比尔会在农民的帮助下找到在菜地、荒地、农地里的诗人坟墓,比尔在坟墓上倒酒,农民们好奇地看着他。倒完酒后,比尔念一首诗人的诗,这时候农民们也会跟着一起念,最后农民们一起背诵起来。背完诗,比尔和农民们一起喝美国最好的威士忌,就像亲戚。就像一家人。
对此,比尔说了一句话,让我当场差点掉出眼泪来,他说:在中国,会在坟前倒酒的一般都是死去的人的亲戚。但是我心里觉得这些诗人就是我的亲戚,所以我在他们坟前倒酒,我想这样做。我想要告诉他们我们的家越来越大。敬佩诗人不需要钱,只需要心。
比尔除了读中国古代的诗,也将一部分诗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关于翻译的原则,他打了个比方:如同一个聋子看见一位美人儿随着音乐跳舞,被打动的聋子跟随着美人一起舞蹈去感受那听不见的音乐,全身心去陪伴她跳完这支舞,而不能将脚踩在她的脚上让她疼。这真是我听过关于翻译的极动人的理念。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比尔提到过诗人是一定会将自己的心发出来的人,而他自己也一样。
活动最后,比尔和在场所有读者一起朗读了他最喜欢的诗人陶渊明著名的诗《饮酒》。比尔念诗的时候,看起来充满了静谧感。
我在离开之前再次走进休息室,比尔即将接受媒体的专访,我紧紧握了握他厚实温暖的大手。而我在心里是多么想紧紧地拥抱他。谢谢你,比尔!文/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