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名家观点(5)

2016-10-18 11: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著名作家唐家三少:

我可能和各位老师不太一样,因为我是写网络小说出身的,网络文学有自己的一些特性,但是我一直都说网络文学其实就是通俗小说这个门类下的。

我们80后这一代人,正好是从乡土文学走向城市文学的这一代,我们小时候看的所有作品、电视剧,都是乡土文学出来的。我这36年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发展最快的30多年,在整个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的商业也好,还是我们的文学也好,都有一个极大的变化。

我小时候也是在胡同里长大的,从胡同到现在的钢铁森林,我们都经历过,有小时候那种怀旧的情绪,但是对现代的这些事物接受得更多一些,所以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我们这个电视剧大概是一个十年的跨度,就是从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大概十几年。我们在体现这个年代感的时候,会买大量当年的一些音乐版权。比如我在写《还珠格格》那个年代的时候,满大街放的就是这个,我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通过,希望以后也能多写一些现实题材的东西,能够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IP,IP是被读者证明过,有广泛群众阅读基础的小说。争取早日把中国作家写的故事,通过影视化传播到国外,做有世界影响力的IP,做中国的文化输出。

著名评论家李朝全:

北京文学是有高峰的,从现在文学的京派小说,到新时期的京味小说,从沈从文、老舍,一直到叶广芩,一大批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称为现当代文学的高峰之作。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的作品就是一种高峰之作。网络文学的唐家三少,十二年不断更,已经写了将近4000万字,可能是一种具有标杆性质的写作。

今天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呼唤什么?

第一是呼唤一支有潜力、有后劲的文学队伍,一条龙地在培育北京作家人才,是一个非常的体制和机制。培养人才有几个途径,一是从文学创作进行一种大浪淘沙式的过滤。二是要在基层发现,鲁迅文学院已经看到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第二是呼唤一种环境与氛围,呼唤一种条件与保障,让文学从业者、写作者,过上一种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

第三是呼唤帮助作家版权转化,这个事情应该由我们政府部门推动。

第四是呼唤作家重点的创作计划。

第五是呼唤佳作的奖励,可以改变方式,对佳作、力作、精品进行奖励,而且这种奖励的力度和扶持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呼唤高峰最重要的,是呼唤一大批有抱负、有理想的写作者,我们需要一大批安静的、沉下心来的写作者,他们把生命寄托作一支笔上面,要志存高远、精益求精。作家要挖掘北京的故事、北京的题材,特别是要开掘北京的经验,尤其是我们现在波澜壮阔的现实。作家需要提炼捕捉和把握宏大的,或者说一个根本的时代的情绪。我们需要对于一个民族心灵和时代情绪整体把握的长篇力作出现。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

就中国当代文学和五四以来的文学比较,哪个成就更高,否定的声音很强烈。这个看法不一样不要紧,当代包括新时期、新世纪,这个经典化没有完成,怎么能说这个高峰就没有呢?这个高峰针对的时间跨度有多大?我觉得谈高峰不是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不是一个确切时间就能够比较的。

另外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文学不是地方志,地方志、民俗史是文学的一部分,不是它的全部。小说翻译成英文,跟托尔斯泰和雨果是一样的,全都是普通话。中国的包括莫言的小说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有30%几乎都是重写的,要是在中国的语境里面你强调你的北京身份,或者北京地区文化的日志是可以的,拿到世界文学里面这个根本就不存在。

上海的作家有上海地域和文化的认同感,有上海文化自觉。北京有过这样一段时间,刘绍棠、王朔等等,北京符号性的东西是存在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过去了,北京的胡同特别像深圳的城中村。这种状况,我们还用一种情感要求来面对今天的历史剧变,这个悖论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北京的历史是静态的,它不再发生变化;写当下是很难的,但是当下北京的作家仍然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一个作家能不能写出一个大时代,每个人心里的巨大波澜,价值观的巨大震动和裂变,人的内心是要文学来处理的,能够写出任何一个时代人的内心的剧变、分裂、癫狂,这是作家要处理的。即便北京文学是定义性的,也不能够固步自封,闭关自守,这个都是没有前景的。

著名评论家李云雷:

我们讲北京的位置,或者北京文化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未来的眼光。比如说我们现在谈纽约、巴黎、伦敦,我觉得再过二十年,我们不光是中国的第一,而且可能是世界的第一,我们应该有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北京将来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上跟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地位相匹配,比如说我们在文化上能不能创造像19世纪的巴黎,或者20世纪的纽约,我觉得这需要我们以一种开放的、未来的眼光,去看待将来北京文学、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