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名家观点(3)

2016-10-18 11: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文学评论家梁鸿鹰

在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一出生就想到北京,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对北京文学的期待,高于对中国文学总体水平的期待的,跟巴黎、纽约、伦敦一样。

当我们回顾老舍、曹禺的时候,我们拿他们来衡量现在的作品。京味文学是一个带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学。北京文学要发扬北京的精神,爱与温暖,北京人的包容、大度。

同时我们也特别期待北京新一代的成长,一个在文化上能够有所成就的地方,怎么把年轻人凝聚起来。好好学习一些我们北京作家所创作的这些经典,成为新的出发点,一个起点。

著名作家林白:

我长期以来不是那么清楚自己是不是属于北京文学的一部分,我户口在北京,广西长大,工作单位在武汉。我现在也退休了,人回到北京,跟别的地方没有关系了。虽然我自己老是觉得跟北京文学界没有什么交道,但是北京作协带着一种开放性团结我们这些人。北京作协开会,几个作家一碰面,我们在一个屋里就谈起来,互相就有很多交流,有一种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就打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需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什么是小说?就是在北京的作家是不是只有写京味小说才有价值?我觉得我得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觉得我首先要找到我的叙述方式,我的叙述方式肯定跟传统小说不一样,传统小说我已经没有兴奋点了,可能我会另外一种叙述,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像小说。对文学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我希望我能走这样一条路,也希望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我现在很愿意,我有时候会很兴奋,我不兴奋的时候会写诗。我希望我有一个好的身体,有广阔的自由,不要被任何东西所束缚,用永远的热情,我估计如果身体好,应该还会写出一些东西的,谢谢大家!

《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著名作家宁肯:

我生在北京的胡同,在北京的胡同长大,我深刻地了解北京胡同的文化,但是北京的文化和胡同的文化,和我的阅读,特别是对经典的阅读,甚至构成了对立性。所以我在写作中一直在避免这个东西,这是第一点。

同时我又认为,北京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生活在北京,我觉得能有这些资源是非常幸运的。现在的年轻人创业,比如车库咖啡,车库咖啡的老板叫苏堤,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创业方式完全不一样,就是玩、潇洒,北京老茶馆的方式来接待这些年轻人在我这儿进行创业,进行最前沿的创业,所以我觉得他一下就丰富了北京的这种概念。

所以我非常同意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北京、开放的北京、国际化的北京,作为一个北京作家,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面对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北京。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著名青年作家石一枫:

我谈两个方面的话题,第一个方面还是京味文学绕不过去的一个作家,就是老舍,老舍之所以是老舍,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伟大作为,不一定因为他用北京话写作,也不一定他写了他们小羊圈胡同的那套东西,我觉得老舍之所以是老舍,是因为他写了《骆驼祥子》,写了《四世同堂》,写了《茶馆》,他写的是民族问题、阶级问题,写的是旧时代的崩溃和新时代建立的问题,他写的是整个中国最大、最尖锐的问题。我觉得老舍之所以是老舍,是因为他写的是这些问题,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老舍也罢、茅盾也罢,包括鲁迅也罢,其实我觉得文学的高峰恐怕应该从这个层面来考虑。

第二点还是谈文学的高峰,其实高峰这个词听起来像一个从地质学借过来的事,喜马拉雅山是怎么产生的?它是极其复杂、残酷,而且充满力量与毁灭的地壳运动的挤压之下形成的高峰。我觉得如果真有文学的高峰的话,可能也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复杂性,起码作家要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时代的变化,认识到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极其一言难尽的时代,我们先得认可这些东西,才能再想着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复杂的变化的,像地壳运动一样挤压的这个时代里面,产生一两部对得起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我觉得恐怕还是这个思路。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