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名家观点

2016-10-18 11: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4日上午,“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几十位艺术风格迥异、创作题材各具特色的作家和著名评论家从各自创作角度意见纷呈。图为论坛现场。

14日上午,由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京圆满举行。

出席活动的嘉宾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著名评论家胡平、白烨、梁鸿鹰、程光炜、陈福民、李朝全、孟繁华、张柠、李林荣、李云雷;著名作家肖复兴、叶广芩、林白、万方、徐小斌、宁肯、杨晓升、祝勇、刘一达、石一枫、唐家三少。

论坛上,几十位艺术风格迥异、创作题材各具特色的作家、著名评论家从各自创作角度展开了文学创作探讨。在言语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擦出了北京文学如何从“高原”推向“高峰”的智慧火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这样一个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一个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指引下,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能来一个高峰的时代。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首要的是它的开放,向全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有这样的心态。

我们的一批前辈,我们的先贤们,在这里开启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真正是叫做领风气之先,像总书记讲的,真正成为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这叫文化中心。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古典传统,我们的胡同,我们的京味,这些都是宝贝,都至关重要。

作为北京人,作为北京文学的一员,我非常愿意为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出力,贡献一点力量。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

呼唤高峰涉及到一些问题,值得去深入探究和思索。借此机会说一点个人感受,对文学高峰、文学家、艺术家的一些理解。

首先是对高峰形成的规律、成因的认识。高峰的出现需要土壤,需要优秀的文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新文化运动以来,北京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中心,跟当时从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聚集在一起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北京继续高举文学的旗帜,为呼唤高峰发出更理性、更有效、更强的声音,把全国优秀的创作人才、思想新锐都吸引凝聚过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思想表达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就是在为高峰的产生培育土壤,这是我们建十月文学院、搞十月文学月活动的宗旨。北京的作家群体要自觉认识到这点,为更多高峰、高峰群的出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什么是北京文学。我理解,所谓北京文学,从文学史上的定义来看,就是聚集在北京,以此为平台,以此为发表作品的窗口。所谓北京文学的现象,就是在全媒体时代里,在北京这个地域,以北京作家群体的形象出现,不断扩大、变化、吸收新鲜血液,形成自己的声音、形象和价值追求。当然还得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声音。如果当下和后人,国内和国际,对于北京文学的评价是一个群落,有作品,有追求,有相互关联,这就很了不起了。

第三,文学原创能力。北京一直致力于文化中心建设,其中也包括对文化中心一些重要的思考和理解。比如影视剧创作,北京聚集度很高,但文学蓝本不够,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源于IP改编,这反映出文学原创枯竭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的基础不牢。现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有文学感悟、文学境界和长期追求的却不多,更多是受到市场和商业影响。比如现在写电视剧、电影剧本,IP火了收益动不动就是千万级。而小说版税,有几十万就已经很高了。虽然这种现象是一个时期的特点,但确实影响到了文学创作的本源。文学和文化是一个大周期,市场是一个小周期,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和打算,让小周期左右了大周期,未来文学这个大河就会枯竭,支流也就会枯竭。文学是整个文艺的基础,是高峰的基础,没有根基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就讲这些,请各位专家老师对北京文学的发展提出更多更好,包括一些尖锐的批评和意见,将有益于北京产生高峰,让这个城市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让文学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记忆、灵魂和人民的品位。

作家肖复兴

写老北京人很容易,因为有榜样,老舍先生;写新北京很难,尤其是写转型时期、动荡时期、变化时期的北京,至今为止没看到令人信服的作品,这是一种迷茫。如果真的出现高峰,起码要对得起这个时代。

要写北京,首先得爱北京,在这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地了解北京,才能够真正地深入熟悉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也很惭愧,面对这个变化的时代,面对着丰厚积存的老北京,拿不出让大家认可的东西。

生活在北京的作家如过江之鲫,写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出版物门槛的降低使出书越来越容易,很多好的作品被淹没。要呼唤高峰,作家应该深刻地自省,应该回过头来看一看,是不是真正地热爱北京,是不是像老舍先生那样热爱北京。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