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名家观点(2)

2016-10-18 11: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家叶广芩

京味小说不单是用北京话,说北京的事,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观察我周围的人,只要在北京待久了,都会感受到北京留下的古老的韵味和特色,受到熏陶。在北京生活的老百姓,他们的智慧,他们鲜活的生命激情,以及性情中的大度、纯朴、幽默、调侃,都是北京的特色,是留在我心里的一种永恒的记忆。

在我的感觉里,尤其是现在的北京,它是一个立体的,各种各样的因素的撞击,北京都是立体的,北京的文学更应该是个立体的。

在这座城市里蕴藏的无处不在的北京人的气质,无处不在的大气的底蕴,依然在我们周围荡漾,苦难中的爱和温暖,贫穷中的尊重和敬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坚韧和达观。我们北京的作家得天独厚,珍惜吧!

作家徐小斌

听到十月文学院成立,我们这些精神流浪者有了精神家园。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都是在北京文学发的,对十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人生当中第一个获了文学奖的小说,就是十月首届文学奖,那是我的第二篇小说,当时我还在大学上学。个小说跟当时的整个社会主流的语境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当时是知青文学、伤痕文学,我当时写的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感情的小说。

在这儿我特别高兴,希望北京作协也罢,北京十月文学院也罢,不但能够收容那些主流的作家,也收容非主流的、意志化的、多元性的、原创性的作家和作品,希望他们成为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文学评论家胡平

北京文学的支撑少不了北京文化,在文学上,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个直接呈现。北京方言是写北京人神韵的钥匙,而现在主流社会用的都是普通话,没有文化特色的语言,对小说成色的帮助不大。写京味小说遭遇了困难。

作家的语言要有文化底蕴。老舍的语言那么生动,是北京人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出来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把京味发挥下去,把北京语言的精华保持下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学的语言是动态的,要向高度发展。北京的语言还要在一种新的文化水平上发展自己的语言,用文化高度去征服读者。

在北京的作家需要更密切地贴近生活,敏感地发现新的因素来充实语言。作家必须加强学习,在文学素养、文化高度上占据优势,才能够把北京文学的特色发挥出来,创造新路。

文学评论家白烨

京味文学过去是北京文学的名片,同时也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但是给人的感觉,从现代到当代,它的味道越来越淡。王朔对北京语言有所贡献,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东西。要重振京味文学,让所有的作家都写京味文学没必要,也不可能;但有些作家在这方面是有可能的,比如说万方、叶广芩、刘一达,包括年轻一代的石一枫的作品,我觉得要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作品成为北京文学的一面旗帜。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小说为基础,然后延展开来,让网络文学变成了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娱,文学和小说至关重要。要打造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北京文学作品,就像《四世同堂》能代表30年代一样,《龙须沟》能代表解放初一样,既体现作家的名片,也是北京的名片。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