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是皇帝的寝宫,亦是皇权中心。这里藏着著名的三希堂,更见证了晚清两度垂帘听政的衰乱之象。以往进故宫想一探这清宫剧里最著名的“宅子”养心殿,观众只能隔窗而望,如今随着故宫博物院对养心殿进行一场大规模修缮,养心殿里的珍宝被请进首都博物馆,观众可以近距离窥视皇家“私生活”。
观展先知
宫外首秀 原状陈列
《走进紫禁城》特展请来了深居宫中两百多年的286件套珍宝,此次宫外首秀完全按照原状陈列,为了最大限度、全方位展示养心殿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首都博物馆特别在展厅中根据养心殿建筑格局,把展览规划成“养心殿正殿明间”、“西暖阁”、“三希堂”、“东暖阁”、“仙楼佛堂”、“皇帝日常休息之处”及“天工匠意——皇家造办”七个单元。
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的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自清雍正皇帝以来,往后的两多年共住过八位皇帝,其中顺治、乾隆、同治三朝皇帝是在养心殿的龙床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它的使命才告一段落。
养心殿分为前殿和后寝,前殿中间一间是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东暖阁是“垂帘听政”的场所;西间,有雍正皇帝手书“勤政亲贤”匾,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这里还是曾珍藏乾隆帝珍爱的稀世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的三希堂所在。
进入展厅,观众可以走进三希堂感受乾隆读书时的惬意,也可以围观见证了清王朝走向衰败的“垂帘听政”所在,更可以透过一件件稀世珍宝认识到皇家造办到底严苛到什么程度。
信报提示,《走进紫禁城》开放后天天爆棚,看展需提前预约参观。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26日结束。
藏品展示
宝座上住着“回头龙”
藏品:紫檀嵌玉雕云龙宝座
“东暖阁”里,薄纱垂下。一把紫檀宝座端正摆放在纱帘前,它也是本次展览中最珍贵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过往。
“垂帘听政”时期,暖阁正中,设皇帝御座,面向西。其后设太后御座,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上铺黄缎褥子,座前垂挂一层纱帘。同治、光绪两任皇帝亲政前,都是象征性地坐在御座上,政务由帘后的慈禧与慈安太后裁决,实际上是由慈禧太后一人裁决。这种状况在同、光两朝共计27载。
小皇帝的宝座靠背玉雕共有一大一小两条龙,呈回望的姿态,与人们印象中昂首抬头的龙形大不相同。这样的设置体现了太后垂帘听政,少主在前,长幼之别在龙椅上体现了出来。其次,龙椅两面的扶手,四面所雕龙纹都是回头望的,意在提醒小皇帝说话的时候要“顾后”。
四爷就是这样汉子
藏品:雍正真容彩塑像照
展厅中“最大牌”的一定是酷酷的四爷。作为清雍正帝唯一一尊彩塑泥像,因为太娇贵怕磕碰,所以展览不得不用一张照片来代替。这幅名为“朕就是这样汉子”的照片不仅侧写了雍正个性的一面,更为人们还原了清穿剧中最火的四爷真容。
清宫制造的这件彩塑像颇具写实风,四爷唇红面白,面颊清癯,头戴盘龙结秋帽,头后梳辫,白面朱唇,身穿石青云纹对襟长袍,衣纹简练流畅,足蹬朝靴。相传这件文物是当年造办处特意从苏州请来的匠人为皇帝制作的雕塑。早年它曾被供奉在景山的奉先殿内。
当然,也是这位在位13年,用兵西北、创设军机处、实行秘密立储制,推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堪称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皇帝,让养心殿成为了清帝在紫禁城中的寝殿。
文武百官的“名片”
藏品:红头牌和绿头牌
清代文武百官也有名片,递交给皇帝的叫做红头牌和绿头牌。其中绿头牌又称绿头签,是清代官员因事求见皇帝而呈递的衔名竹牌。牌上写有大臣姓名、官衔、籍贯、勋绩等。
宗室王公用红头牌,其他官员用绿头牌。奏事处官员在皇帝用早膳的时候(早上7至9点)呈上红、绿头牌,皇帝挑出欲召见对象的牌子,故红、绿头牌又称膳牌。
皇帝专用保温锅
藏品:锡一品锅
这件锡器虽然叫“一品锅”,最大的作用却是保温的。皇帝吃饭很讲究但是时间并不是很精准,除了一些珐琅、瓷器和金器,最重要的就是保温,为此御膳房想了很多方法。
一品锅就是为了保温而“发明”出来的神器,锅内屉平放5只镶金边的锡盖碗,锅体外部可插支架放置蘸碟。用的时候可以依靠支架下设的4个圆形酒碗,放置可燃物煮沸锅内的水,让皇帝吃上热腾腾的饭。
其他藏品
铜镀金玉石盆景
清宫所藏的此类盆景大多由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的“玉作”、“杂活作”、“牙作”、“累丝作”等合制而成,这件盆景摆设是宫中帝后祝寿的礼物。
铜镀金跑人水法转花钟
这花钟是一对,陈设在东暖阁,慈禧太后无数次从这里经过,上面的镜子也无数次照见过慈禧。故宫中的西洋钟,以设计华丽见称,匠心独运的时钟外壳、音乐功能、活动零件,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
雍正款斗彩五伦图提梁壶
“五伦”是古代儒家所倡导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并拟之以五种飞禽,即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分别象征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壶腹部绘上述五种飞禽各一对,壶底有“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