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留存老北京书写新北京

2016-10-16 08:43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由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前天举行。胡平、白烨、梁鸿鹰、程光炜、陈福民、孟繁华等著名文学评论家和肖复兴、叶广芩、林白、万方、徐小斌、刘一达、唐家三少等著名作家相聚一堂,就如何充分发掘北京文化历史语境与现实图景中的文学基因、如何整合北京优秀的写作资源创作与时代精神相契的精品力作这一主题,展开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对话。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用文学书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同样是一种对北京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对作者来说,不能仅仅去迎合市场,去制造那些无下限、迎合最大化市场的作品,而是要注意那些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历史情怀、文化素养的读者的兴趣。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历史情怀,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群体,应该要有更好的阅读趣味,引领文学阅读潮流。”

著名作家叶广芩的作品始终在用“京白写京事”。叶广芩说:“我爱北京的日子,我是北京的孩子。走南闯北,我不能忘记我的胡同,不能忘记胡同给予我文字中的爱和敬意、尊严和高尚。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和达观,胡同里的人物个个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动,这一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发源之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当代北京已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就尝试以“新京派”来概括这一时段的北京文学。“地理显然不只是一方水土或天文气象,也不只是旧墙遗址或人文景观。对于当代北京来说尤其如此,它的地理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政治文化汇集之处,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原创地。”在论坛上,各位创作题材各具特色、艺术风格迥异的作家也从各自的创作角度,为北京文学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以期在新的时代继续打造专属于首都的文学水准。

责任编辑:石凝(QS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