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一场汇集了皇家书画家底的“石渠宝笈”特展引来公众围观。眼下,依旧国宝云集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正在故宫西路的书画馆——武英殿上演谢幕大展。展出的21幅书法珍品及47件稀世画作,其中不乏大家惟一存世真迹等“尖货”。
观展先知
13件作品为国宝级藏品
熟悉《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的书画爱好者们都知道,在这里亮相的均为故宫院藏国宝书画,都是由故宫专家根据主题筛选历朝历代的书画大家珍品进行展示。本次展览是《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的第20次展出,也是最后一期。
此次展览分为晋唐宋元书画、明代书画、清代书画三个部分。其中,13件晋唐宋元作品均为国宝级藏品,王羲之宋代摹本行书《雨后帖页》、唐杜牧惟一存世真迹行书《张好好诗》卷、苏轼行书《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均为书法史中赫赫巨迹。此外,崔白的《寒雀图》卷、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马麟《层叠冰绡图》轴、钱选《幽居图》卷、倪瓒《梧竹秀石图》轴、吴镇《芦花寒雁图》轴,皆是绘画史中名作。
特别提示,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展览将于10月26日结束。
三理由说它是摹本
藏品:王羲之行书《雨后帖页》
不懂书法,但一定要知道王羲之。进入武英殿展览,首先展出的就是这幅“王羲之”行书《雨后帖页》。帖后有元邓文原,明董其昌题跋各一段,明邹之麟题跋两段。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雨后帖页》被传为王羲之写的一通信札,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但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绍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细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心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页》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杜牧存世惟一墨迹
藏品:行书《张好好诗》卷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今人总能吟诵几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如今,他惟一存世真迹也就只有故宫展出的这幅行书《张好好诗》卷,也是极为少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
张好好是谁?她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其他藏品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
北宋 苏轼 行书
这两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溪桥策杖图轴》
明 文徵明
作品明显地带有取法“元四大家”中倪瓒、吴镇的痕迹,作者很好地将倪瓒细笔疏皴的山石和吴镇粗笔浓墨的树木结合在一起,用笔沉稳雄健,韵致醇厚,加上近景的细致刻画和远景的虚化表现,突出了文人优游山林、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高逸图轴》
明 董其昌
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瓒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西郊寻梅图轴》
清 禹之鼎
此图根据南宋诗人陆游《西郊寻梅》诗意而作,画中之人便是款题中所说的“履中先生”——满洲镶白旗人达礼,其父鄂海曾任湖广、川陕总督。
《汉宫秋月图轴》
清 袁耀
袁江和袁耀父子的绘画艺术,从题材到绘画风格完全一脉相承。“汉宫秋月”是袁氏父子经常画的一个题材,内容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袁耀曾多次选此题材,其主要兴趣在于描绘华美的宫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