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男高音:一路走来兄弟情义如磐石(2)

2016-09-12 08:36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三大男高音生日快乐

幕后团队携手打造神话

五年间,三位男高音走遍世界各地,制造了无数的精彩瞬间,收获了无数的鲜花掌声与肯定。这一切,除了三位歌唱家的自身魅力与努力,当然离不开背后的强有力的幕后团队。这是一个相互携手相互支持的兄弟一般的团队,无论以负责经营运营的经纪人、三高文化艺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扉,还是主要为艺术把关同时也协助宣传维系关系的总导演张树荣,大家倾心协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三高”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经纪人黄扉 像厨师一样经营三高

信报(以下简称信):当初中国三大男高音的创意是怎么来的?

黄扉(以下简称黄):这三位老师他们本身就已经是有各自的成就了,我们只不过是把他们组织在了一起。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哥几个齐心协力,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把中国三高组成了,并且已经走过了5年。兄弟们团结一心,才会走到今天,所以绝不是谁一个人的功劳。三高需要有品牌化、规模化的运营,而且要有个长久的规划。在这个团队中,我是三高的经纪人以及制作人,我的工作是要和团队一起规划未来,包括三高的长远发展、演出路线等,就像一个厨师一样要出菜单,要做精品。

信:三高公司是在何时成立的?

黄:是在中国三大男高音成立之后的第二年,为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而专门成立的。后来,包括“铁色记忆”“抗战”“英雄”等主题音乐会都是公司新推的品牌,还有“弦歌双杰”“未来剧星”“三高带徒”等一系列跟三高相关的项目,都是三高公司全景化、规模化的运作,是跟三高这个品牌相匹配的艺术产品,说白了就是高雅艺术走向大众的运作。

没有合约靠感情

信:三高一路走来不会一帆风顺,大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黄:平衡、磨合、抱团,这些是很重要的。两口子过日子都有磕磕碰碰,这么大的一个团队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要不要到国外演出?要不要只是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营而接演出?还是为了这个品牌大家都作出一些牺牲?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协调。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像兄弟一样相处,我们没有一纸约定,但是我们肯定还会五年、十年地走下去,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缘分。

信:在这个过程中,最让您感动的事有哪些?

黄:去年底,我们在上海、深圳、哈尔滨有连续三场演出,正在此时,戴老师严重感冒,嗓子完全哑了,而这三地的演出票都已经卖出去了,必须要上台唱。戴玉强说,只要我能站得住,就一定会在台上唱。演出时其他两位老师就尽力帮他,但听到戴老师那样艰难地坚持演唱,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心疼他,敬佩他。魏松老师有痛风的病症,有时走路都很困难,那几场都在拼命地帮戴老师。演出结束后都是被搀扶着走下舞台的。多数情况下,我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上台前拥抱一下他仨,下台后再拥抱一下,这一次拥抱的时间特别的长。

信:您在这之前并不是一个经纪人,是一个新闻人、艺术策展人,这样的角色转换您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黄:当我决定要做这件事时就一直在学习怎么做经纪人。其实他们三个人有时候是在迁就我,也是在不断地教我怎么做,对我也很宽容。但我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这个品牌做出来,还要做大。挣钱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初衷是一定要把美声这个小众的高雅艺术做大众化的推广。现在我们做到了,家喻户晓都知道中国三高,这跟我们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总导演张树荣 演到哪儿火到哪儿

信报(以下简称信):作为总导演,你如何评价这三位艺术家?

张树荣(以下简称张):这三个人都是歌剧表演艺术家,他们每个人的声音各有特点,都极有辨识度。无论是他们的艺术成就与艺术能力,还是舞台上的表演力,演唱上的表现力,目前的中国三大男高音是不可复制的。美声是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三高走出去与西方观众沟通起来没有障碍,他们给英国女王演出,5000名英国上流主流社会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女王在接见他们的时候,溢美之词毫不吝啬。他们走到任何地方,音乐厅、体育场馆甚至到工厂里,走到哪儿火爆到哪儿,他们可以大雅也可以大俗,雅俗共赏。民族歌曲、通俗歌曲、中国的外国的歌曲他们都能唱,而且通过团队的包装运作协调设计策划,形成了整个的表演品牌。当年的世界三高,就在台上中规中矩的唱歌。但是十几年之后观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坐在那儿听了,他们希望受感染希望参与进来。在剧院、在体育馆,我们会在某些环节让场灯亮起来,三位歌唱家在演唱时可以看得见观众,甚至可以对着一位观众的眼睛去唱,这样观众与艺术家就有了情感沟通和交流。这时候,观众和演员都融为一体,观众也是演员。在首钢,三高与工人兄弟的直接互动很感人,他们可以穿着工装走下台在他们中间一起演唱《我们工人有力量》。

优质音响保驾护航

信:三大男高音的演出从来不叫演唱会,而叫音乐会,这是为什么?

张: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是电台主持人出身的导演,对于音响有着天然的敏感,甚至极度的挑剔。好的音响是一场高品质的音乐会最有力的标准和保障。

信:具体的场地,您是如何满足不同剧场的需求呢?

张:如果在有返音板的专业音乐厅,三位歌唱家使用自然声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更大的场地或者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比如人民大会堂或者超大型的体育场馆必须使用音响的场地,我们会选用优质厂牌的音响,当然我们也会组织非常专业的音响团队,为每一场音乐会保驾护航。我们会考虑到每个角落声音的接收效果,这些看似简单但是实操起来需要做许多很细致的工作,有时候我会亲自到场馆的各个方向和角落,根据所在位置调控音响。有时候,我几乎就是一个音响师的角色,因为在我心里这个实在太重要了。

信:我记得在三高音乐会上,“好听”“好看”“好玩”都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张:好听自不必说,三位歌唱家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指挥和乐队之间的互动,还有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从场面上非常有趣好看。三高的表演诙谐幽默轻松,往往会让观众捧腹大笑。三位歌唱家之间的互动演唱,几乎能将“好听”“好看”“好玩”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导演和执行团队,我们在曲目设计、音乐会结构、三高出场活动时间位置等等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就是为了达到音乐会最完美的效果。三高这么多年走过了这么多地方,没有一个场次是冷场的,不管是音乐厅、剧院还是体育场馆都是一样。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学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