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是著名作家魏巍创作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由于长征历程的艰苦,小说中红一方面军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1988年沈尧伊受中国连环画出版社邀约,着手创作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北京画院藏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全面展示这些创作素材与手稿,复原沈尧伊用6年来完成的艺术长征。其间,沈尧伊还将讲述创作过程与心得体会。
接到任务 一画就六年
1988年,沈尧伊受中国连环画出版社邀约,着手创作《地球的红飘带》。当年连环画正处于低潮期,时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的姜维朴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把这件工作当成重点题材来抓。
沈尧伊说:“当年他们问我需要多少时间,我说要十年,出版社说不行,只能给我三年,后来折中还是搞了六年。”回想起当初的情形,虽然有些轻描淡定,但其中经历的,也只有当事人清楚。
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以高视点、大视角、宽视野的文学叙述,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作了深刻的审视和真实的再现。如何把魏巍的小说创作为连环画?沈尧伊坦言,绘画与文字是两种任务,接到连环画任务后,他和负责改编文字的王素各尽其职,分工协作。
为了准确呈现小说原作中的意境,沈尧伊特别较真,“比如红军到某地开了个会,文字上就是一句话,但是画可能就是得用好几张。大家坐在什么位置、什么样的形态这个过程都得交代。”沈尧伊说,这一较真就用去了6年时间,最终全套连环画创作完成,也成就了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鸿篇巨作。
追求真实 两赴长征路
由于长征历程的艰苦,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中所讲述的红一方面军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沈尧伊在查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仅仅发现了15张长征期间的照片,其中红二方面军8张,25军团7张。
图像资料却几乎为零,这也给他的创作带来前所未有困难。面对历史的空白,沈尧伊凭着对长征史的把握,收集了大量上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的背景照片,并以此推断相关人物的相貌。除了翻阅大量的文献图片,他还根据小说中所描述的路线,两赴长征路。从湘江经遵义过赤水,自大渡河翻夹金山跨松潘草地,为落实图中需要表现的环境、建筑、植被、地貌以及居民的特征,他不断用速写和照片记录着。
创作时,沈尧伊在细节的处理上毫不马虎,对于红军帽子与衣纹的考究、对武器装备的精研、对长征沿途风土人情、自然状貌的体验,他都绘制了大量手稿与草图。在创作初期,很多老红军的领导还在世,所以他就带着各种手绘的草图找到他们去询问细节,“这个对,那个不行,那个太老了。”在这样的否定与肯定之间,沈尧伊一遍遍地改着画稿。
自制画纸 用上包装盒
连环画等于一个连贯性的组画,《地球的红飘带》虽然900多个画面,但却没有重复。沈尧伊说:“实际上我画了五年,第六年主要是在调整,有不满意的就重画。”像过草地的情节,沈尧伊就重画了好多。
展览中还展示了沈尧伊的画室,其中一张被裱起来的蜂王浆包装盒显得有些违合。想当年,它却帮了沈尧伊一个大忙。如此大体量的绘画工作,纸张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由于当时买不起好卡纸,沈尧伊就买了一批工厂印废的蜂王浆包装盒,用它的背面画。
这些卡纸买回来不能直接用,而是需要他二次加工,将着色颜料、胶和水按一定比例调和好,刷在卡纸上,晾干过三遍,“我当时只能一次做十几张纸,铺在床上,我那个床大,正好可以铺十几张纸,做多了我没地方铺了。”沈尧伊说,做纸需要一天,而且要极为细心扎实,因为这些纸是第二天等着用的。而这种自制的画纸不能折、受不得潮,所以每次他画完都要第一时间装了框子,抵上衬板,再附上保护的透明胶片,不然就白画了。
下大工夫 史诗性收尾
最后一张画描述的是哈达铺开会的场景。画面两边是鼓楼钟楼,其他都是空白的,用来衬托画面中90多个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的形象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坐姿也各不相同。画面中的人是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 ,“一共90多个人,70多个人都有名有姓,个别的没有姓名。总之应该有的人我都查了,所以一个个都能对号入座。”
画面中,人们坐在一起,有坐凳子上的、有坐地上的,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后来这张画了许久的画被放到知道这一场景的老红军面前,他们高兴极了,因为看着这些面孔,就能叫出对应的名字。
“当时为什么这张画下那么大工夫,就是因为表现这么大一个史诗性的作品到这儿就必须有这样一个收尾,把这些人的形象全都交代出来。”沈尧伊说,作为连环画必须有这个安排,这个等于是红军史诗的尾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