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两走长征路 书写心中史诗

2016-08-30 07:5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地球的红飘带》为长征留下经典命名,魏巍的创作故事鲜为人知

“我从《当代长篇小说》杂志上看到了魏巍同志的新作《地球的红飘带》,兴奋不已,接连十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地球的红飘带》是用文学语言叙述长征的第一部长篇巨著,写得真实、生动、有味道,寓意深刻,催人奋进,文字简洁精练,读来非常爽口。读完全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这是聂荣臻元帅为《地球的红飘带》写的一段序言,其中洋溢着他读完小说后的激动之情。

47
1983年魏巍、刘秋华夫妇在重走长征路中合影,当时魏巍受了脚伤。肖义泉摄

《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长征题材的长篇小说,书名也成为长征的一个经典命名。当年魏巍为创作这部小说,两次重走长征路,漫漫路途,曾经受过伤,也曾经多次历险,最终完成了“心中的史诗”。魏巍已经去世8年了,但他留下的这部作品,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赴长征

严重崴伤脚,拄拐坚持寻访

“长征是我心中的诗。自我投身这支军队之日起,就一直倾慕着它,向往着它。可是由于它本身非凡的壮丽,一想到从文学上反映它,就自愧才疏学浅,因而却步。现在随着岁月过多地流逝,不得不提笔了。”魏巍生前如此写道。

作为一位代表性的军旅作家,魏巍最为读者熟知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他早年写过很多抗战题材的诗歌,是从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后来,他写过不少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年过花甲,他才开始触碰长征题材。

“当时,中央决定撰写九大元帅传记,魏巍担任聂荣臻传记组组长。他原来是从晋察冀根据地出来的,一次面见老首长杨成武,杨成武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就鼓励他写长征。”魏巍的儿子魏猛回忆,父亲早年接触过很多从长征走过来的老战士,对长征的感情很深,听了杨成武的鼓励,更感觉有责任来写长征。

但魏巍毕竟没有参加过长征,又不能完全凭史料来创作,于是决定自己沿长征路走一遍。刚开始他去了福州,从福建到江西境内,参访红军在这一带活动的旧迹。因忙于撰写聂帅传记,中间又耽搁了下来。直到1983年再出发,魏巍正式重走长征路,计划先去四川,再往北走。他当时身患心脏病,聂帅对他也颇为关心,特意嘱咐带上氧气袋。

这年夏天,魏巍夫妇到达大渡河一带实地走访。在四川天全县有一个红军祠堂,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此牺牲惨烈,有200多名战士的遗骨埋在这里。当时下着大雨,魏巍硬要去看一看。魏猛回忆,因田埂狭窄而泥泞,父亲一脚踩滑,摔倒在田里,一只脚被崴得翻了个方向。附近的农民立即赶来相助,他们把魏巍背出田地,护送上车,到医院治疗。

真是万幸,在川西一个偏僻的小城中,魏巍遇上了妙手回春的陈怀炯大夫,及时将脚伤进行了处理。由于伤势较重,魏巍整整18天只能卧床休息,而当伤情略有好转,就急着要赶路,当时成都军区特意为他赶制了一副拐杖。忍着脚伤之苦,他前往离天全县100多公里的硗碛,看到了红军攀登的一座雪山——夹金山。魏巍拄着双拐走访老乡,详细了解红军过雪山的情况。

受伤坚持一个月后,魏巍才不得已返回北京进行治疗,中断了此次长征旅途。令人感慨的是,之后魏巍和陈大夫保持了长达十多年的通信,堪称作家和医生之间友谊的一段佳话。《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魏巍亲笔在扉页上题写感谢和祝愿之语,把书寄给了陈大夫。

再赴长征

差点出车祸,为烈士流热泪

在北京休养了一年,魏巍于1984年7月又踏上了寻访长征的征途。这次,他们取道兰州走甘南进入天险腊子口,然后向南向东,历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自治区,按当年长征的路线逆向而行。此次历时共4个月,详细考察了红军当初经过的艰苦路程和险关要隘。

出发前夕,聂帅请魏巍吃饭,一再叮嘱:“你不要脱离公路!你要小心!”不过,这次寻访长征途中,又充满了惊险。当时恰逢暑假,魏猛也跟随父母走了一段,忆当年路途艰险,他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坐的是越野吉普车,一出兰州就差点出车祸。路上都是泥,当地农民挖沟放水浇庄稼,结果车轮打滑,差点翻车。”

到了四川、贵州境内,由于当地山路崎岖、狭窄,更是多次遇险。“有一次在四川小金县遇到泥石流,山上滚下大石头,车子根本过不去。在四川王朗,又遇到堵车,净是泥坑,当地人用竹子铺路,吉普车半抬半推才过去。”魏猛说。此外,在贵州桐梓盘山公路上,又差点出车祸,迎面开来一辆大卡车,把魏巍乘坐的吉普车车头撞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滞留了六七个钟头。

魏巍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也多次提到路途遇阻的情况,不过,一想起红军当年的艰难,他又觉得这不算什么,过草地、爬雪山时,情绪相当振奋。在草地上,魏巍看到了这个死亡之国的面貌,感叹许多红军就长眠在沼泽之中。虽有心脏病,但他还是翻越了四座雪山,包括头一年没能上去的夹金山。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想象着红军当年是如何从那峻拔的奇峰中走过来的,那些雪峰在我心目中更显得圣洁了。”

“父亲愿意找到当事人采访,比如当地的老同志、当年给红军带过路或家里住过红军的老百姓。对当地的风俗人情,他也会详细了解,随身带着小本子,每天都做笔记。他在四川藏区跟当地藏民喝青稞酒,一大坛青稞酒,烤在火塘边,坛中插两根芦苇,一圈人围着坐在一起,轮流吸这两根芦苇秆喝酒。”魏猛回忆,当时他很诧异,就这么喝青稞酒啊?但父亲不以为然,和藏民打成一片。

此行最后一站是桂北的兴安、全州,魏巍来到当年红军过湘江的界首、凤凰嘴等渡口,以及聂帅当年领导的红一军团阻击敌人的脚山铺。在脚山铺,他察看了红军与国民党军激战的山岭,美女梳头岭、冲天凤凰岭、怀中抱子岭……这些奇特的山名引起他的兴趣。但当他得知,解放30多年了,每逢暴雨,山中烈士的遗骸仍被冲刷出来。听到这些,他感到非常悲伤,禁不住热泪横流。

返京后,魏巍带给聂帅两株脚山铺的桂花,并汇报了情况。之后,聂帅和魏巍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1996年,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在兴安落成。

三年写作

散步得书名,遗憾未改编影视

两次重走长征路后,魏巍开始着手创作小说。

写长征最难的是结构,有人建议他写成多卷本。为此,他曾征求过丁玲的意见,丁玲认为“三十万字足矣!”魏巍认真总结了此前《东方》的创作得失,于是决定采用浓缩式写法。小说并没有从五次反“围剿”开始,而是从兵败湘江开始写起,从湘江之战到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与张国焘的斗争及过草地,是小说的三大重点。魏巍在重走长路上记下的当地民谣、传说等素材,也有机融入了小说中。

“父亲年纪比较大了,精力跟不上,一般每天上午写三四个小时,下午再写两个小时。”魏猛说,父亲也会征求家人的意见,要求全家一起动脑子帮忙想书名。

魏巍的生活很简单,不打牌,也很少下棋,但每天都要在家附近散步。小说基本完成后,他就一边散步一边想书名。“因为红军是穿灰军装的,我当时贡献书名‘灰龙’,但他没有采用。他想了很多书名,最后才想到‘地球的红飘带’。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妈、我爱人都说好。”魏猛说,父亲以前是诗人,很有想象力,这个书名就挺有诗意。

小说完稿后,聂帅看了非常高兴,遂提笔写下序言,评价其为“史诗般的作品”。他写道:“过去一写长征,就是雪山草地,这次则写了内部斗争,更充分地显示了党的力量,使读者得以全面地了解长征。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的形象,写得很像、很活,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聂帅还称赞,书中对蒋介石、王家烈、杨森等敌方人物,同样写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小说于1988年出版后,备受读者喜爱。长征题材创作中,以往总是一味突出红军英勇,极少有人提到党内路线斗争,而魏巍的小说则以两条路线斗争作为一条故事主线,无疑是一大突破。小说中既写到当时中央领导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但并没有将他进行丑化,也肯定了他的优点。这位领导的子女还写信给魏巍,表示书中对他们父亲形象的塑造是公正的,符合历史真实性。

“《地球的红飘带》写完后,父亲很开心,觉得有了一个交代,可以告慰牺牲的红军烈士。”魏猛说,父亲买了很多书,送给采访过的老红军战士、长征路上接待过他的群众,后来还把手稿捐给了一个文学纪念馆。

当年有一家出版社曾想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结果中途项目夭折。作品没能拍成影视剧,这也是魏巍生前留下的一个遗憾。

人物小传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贫民家庭,2008年8月逝世,享年88岁。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1978年魏巍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与《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魏巍的“革命战争”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刘稚介绍,魏巍的作品常被列为青少年读物,该社去年特意推出新版《地球的红飘带》。

在子女们眼里,魏巍不仅是诗人、作家,更是坚强的战士,热爱国家、关心人民。魏巍去世前不久,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新语丝》和《四行日记》,其中,《四行日记》是魏巍1952年赴朝鲜战地深入采访、1965年与巴金共赴越南战地采访、两次重走长征路而写下的日记结集。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周南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