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京城各个剧院遍地开花,一朵朵从祖国各地精选出来的民族文艺之花齐聚文化之都竞相绽放。其中,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的感人大戏《戈壁青春》在天桥剧场温馨上演,没有炫目的高难度舞蹈,没有刻意的煽情桥段,只是真实点滴记忆、朴实的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在偏远边疆的舞蹈艺术家们用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向人们讲述了那一段真实的、那一代人有关青春的抹不掉的记忆。
一列绿皮火车满载着一群豪情万丈的支边青年,车轮滚滚将他们的命运载向那漫无边际的戈壁滩。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他们用青春、用热血完成了一个西北大漠上的不朽传奇。半个多世纪的风沙,三代兵团人历尽艰辛,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沙漠变良田,戈壁建新城,瀚海通大道,这惊人的奇迹,今天仍在延续。舞剧《戈壁青春》选择平凡而真实、浮沉在他乡命运中的兵团人为原型,以兵团一名普通支边青年的故事为线索,贯穿军垦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和选择,进而刻画出新疆兵团建设发展中具有典型性的群体形象,故事就在亲人和爱人间的牵绊中纠缠着展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兵团人的崇高境界,在这个时代已经罕见的人生奉献精神。
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之际,兵团歌舞剧团精心推出了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这部充满情感与正能量的舞剧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与专家的青睐。没有浮夸,没有虚饰,真实动人的人物和故事直戳内心,贯穿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荡气回肠。“军垦第一犁”、“打夯”、“地窝子”,这些昔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劳动情景和生活细节,在《戈壁青春》的舞台上都得以震撼地艺术再现。特别是“打夯”的细节,数十名汉子悠起木桩重重地夯下去,音乐的节奏与夯地的节奏令人肝儿颤,它不仅震撼了因生存环境萌生退意的主人公建国,也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源于生活的舞台真实,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剧中很多场景几乎都是当年的情景再现,所以首演时很多当年的老支边都激动到热泪盈眶。”该剧编剧许锐表示,他曾经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两度深入新疆当地采风,走访了当年曾经生活战斗在那里的老人们,听他们讲述了一段段触及内心的感人故事,剧中很多人物都有原型,所以演绎起来真实感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兵团的历史都是在毅然地抉择中交织着个人和民族的命运,在漫长的跋涉中考验着人性与民族的韧性。所以兵团题材是永恒的题材,是不过时的题材,只要是与人相关,与精神相联。”这是许锐和主创人员最真实的感受。在舞剧的结尾,一幅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老照片逐一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真实而又遥远的画面温暖感人,令每一位观众触景生情感动不已。
“音乐的力量非常强大,作曲写出的旋律让自己‘哭死’。”这是编剧许锐的话。《戈壁青春》的作曲是年轻的亢竹青,这是一位会用音乐讲故事的作曲家,整部作品温暖直击人心的旋律比比皆是,每一段旋律都是作曲家采风时所见所感的情绪传达,那些忧伤的、快乐的、无望的、焦躁不安的、心驰神往的旋律都仿佛与剧中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尤为动情的是,那段在梦中主人公母子相会的主题音乐,揪心动容催人泪下。简约的舞美风格,也是这部舞剧的可圈可点之处,它让舞台变得干净却又富有内涵。在戏剧的舞台上,高清LED大屏幕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成为舞美手段,但是刺眼的色块和光线与剧情“抢戏”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用不好,画蛇添足;用得好 ,锦上添花。《戈壁青春》的舞台上,大屏幕成功地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甚至成了剧情的角色。它那不张扬的暗色调补充了舞美的不足,灰褐的沙漠,凝重的晚霞,肆虐的风雪,还有晨曦中不断飘动的那面五星红旗,无疑提升了剧情的厚重感与浓烈的命运氛围。
张学军/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