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北师大接受邱季端捐赠瓷器”事件,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在7月29日接受了新民晚报记者的专访,提出批评(参见新民晚报7月29日报道《许勇翔:公立博物馆收“文物”要讲规矩》)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中国文物报》也发表署名文章,称“赝品入藏博物馆,必将损害历史的真实性,遗祸无穷。”
面对质疑,捐赠者邱季端发布公开信,称会进行鉴定,并将“先挑出60件”请质疑者许勇翔过目。8月2日,《厦门日报》刊载了邱季端回应,称“质疑者没有见到捐赠实物,仅凭猜测和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就妄下结论,这是非常草率的”,并提出会在正式捐赠之前经过四道鉴定:“首先,我会在自己所有的藏品中亲自挑选一遍;接着,请一些高水平的藏家朋友再挑一遍;之后,再请国内外知名的瓷器专家来鉴定一下。人工鉴别后,还会使用仪器鉴定,主要是通过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科技鉴定和拉曼荧光谱设备鉴定。”
邱季端还表示:“我想先挑出60件藏品,即打算捐献的古陶瓷的1%,请许勇翔先生一起过目,帮助把关。考虑到先生已经退休,车途劳顿不便,我们想先发60件藏品的照片请先生严格把关,以免混入仿品和赝品……已经委托上海博物馆的朋友,将上述意向转达给许勇翔。”
许勇翔表示,他此前仅就关于博物馆藏品入藏规范进行探讨,不愿意也不会与相关某个人进行任何接触。关于鉴定,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博物馆的入藏鉴定,是由国家文物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鉴定,而不是由捐赠方指定鉴定人选。
8月2日,邱季瑞称会对这些瓷器进行鉴定,但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尚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关于这批瓷器认定的申请,也未接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相关咨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5级博士生刘昕鹏于7月30日向学校方面递交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学校就7月13日邱季端捐赠中国古陶瓷藏品一事进行专项调查。
刘昕鹏质疑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捐赠藏品数量之大(约6000件)、规格之高(有相关人士估值愈万亿元)乃国内甚至国际专业拍卖行、各大博物馆难以望其项背;捐赠者对藏品的收藏放置与业界保存收藏方式相差较远;部分藏品照片显示制作工艺与各大博物馆类似藏品差别较大;学校接受捐赠前未对藏品进行专业鉴定;出席捐赠仪式的个别专家曾因为仿伪品背书而在业界受到争议;学校是否有专业能力对新建博物馆和研究院进行良好管理等。
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博考古全国性权威媒体《中国文物报》在8月3日发表了温岩的署名文章《博物馆接受文物捐赠要依法合规》。文章指明了文物在捐赠前的鉴定渠道,即国家文物局2014年10月批准七家文博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为公众提供文物鉴评服务。
文章指出:“接受捐赠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国家对此一向给予积极鼓励和倡导……但是,捐赠的东西可能良莠不齐,甚至可能掺杂有赝品。赝品入藏博物馆,必将损害历史的真实性,遗祸无穷。文物是历史的见证物,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博物馆入藏的底线。因而,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捐赠,应履行必要的程序。这既是对受赠者负责,也是对捐赠者负责,更是对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所负社会责任的真实担当……在当下社会生态中,应更加注重拟接受捐赠文物价值真实性加以慎重考量。唯有如此,博物馆的公众形象和社会价值方可得以持续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