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宣布将自己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给母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藏品包括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的精品陶瓷。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似普通的捐赠,旋即引发文博圈不少人士质疑:有人认定其藏品里不少系赝品,有误人子弟之虞;还有人认为程序不合规,在筹建博物馆前,应先由第三方机构组织专业人士作真伪鉴定。
原本皆大欢喜的捐赠,为何争议不绝?问题出在所捐物品系“古陶瓷”。涉及文物,就有真假问题。
“所有赠品都经过文博专家鉴定为真品。”隶属于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会长姚政是坚定的“挺邱派”。“除了数量庞大,很多瓷器的器形此前在陶瓷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填补了瓷器史上的不少空白。”据他介绍,其中一批瓷器为明朝皇帝赠予当时南洋28个国家皇亲宗室的礼物。
不过,文博圈人士对于姚政的站台之举不以为然。尽管还无法得见此次捐赠陶瓷的实物,但从宣传册页上的图片以及邱季端在其他场馆的展品,不少人还是直呼“假得太离谱了”。“我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不是真的,一些东西的年份很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认为。著有《收藏的江湖》一书的古陶瓷研究学者西风也认为藏品堪称“开门假”(注:文物鉴定行业术语,指仿冒水平低劣,假得不能再假了),有辱斯文。
“假东西当然不适合进校园。”在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看来,高校作为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它建立的博物馆与社会上那些民营博物馆不一样,“大学博物馆带有教书育人的功能,需要严格把关。尤其师范类大学,让学生接受错误的认知,再去教别人,影响会非常坏。”
“这件事归根结底是个程序问题。”季涛建议,高校在受赠文物类藏品时,应先经由文物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核。“可以先根据捐赠清单进行照片初选,将‘开门假’的瓷器剔除后,再进行实物鉴定。必要时也可以借助国家文博机构认可的科技手段作无损检测。”
这并不是北师大首次兴建博物馆。2000年,北师大在历史系文物室的基础上筹建文物博物馆。在此之前,学校专门成立了包括白寿彝、启功等著名学者在内的委员会,还请来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专家给予指导。“前面已有很好的先例。作为校方,他们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季涛说,这就看校方是否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看待由于藏品真假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也有人对先行鉴定不抱乐观态度。“能鉴定真伪当然更好,但保真问题从来都是困扰国内艺术品市场很大的问题。”艺术评论家奚耀艺认为,当下的艺术品市场缺乏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各种声音让民众不明所以,“此次各方争议正折射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混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