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神仙”走了 在词典中永生

2016-07-29 07:4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生献给词典编纂事业,《英汉大词典》之父陆谷孙7月28日病逝

据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消息,7月28日下午13时39分,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6岁。

47

作为中国最权威、最浩大的英语工程《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从事词典编纂工作四十余载,以其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闻名中外。他自1976年开始参与《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10年后被任命为主编之职,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等30所高校百余名英语专业工作者先后走进编辑部,团队阅读大量报刊书籍后积累30万张卡片,建起国内第一个英汉语料库。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两卷出齐后,词典规模达20万词条,共5000页,近2000万字,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此后更成为同类词典中最具权威性、使用率最高的工具类图书,为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英汉大词典》完成同年,陆谷孙又开始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直至2015年终告完成,而他已到75岁稀寿之际。“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陆谷孙曾这样不客气地告诫后辈,而对这一被英语词典鼻祖约翰逊称为“无偿劳作,虽成无荣”的工作,他却无怨无悔地干了四十余年。其中,1996年至1999年间、2007年,《英汉大词典》进行第2版的补编和勘误工作,陆谷孙更是手把手提携新人,培养后继者。陆谷孙博士生于海江回忆,2007年第2版针对“硬伤”勘误纠错,密密麻麻的校样稿上,尽是陆谷孙所写的蝇头小字批注,“只要发现差错或问题,他就会在旁边画上一只‘大眼睛’,下注一行严厉批语:‘永伟重做’或‘海江重做’。”

在复旦校园,陆谷孙还有个外号叫“老神仙”。他虽身为业内泰斗,也一度担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一职,但他淡泊名利、与俗世疏远。“书还是爱读的,文章还是要写的,人文关怀不会失落,学术的热烈追求和思辨的纵深薰修永无止境。所谓‘闲云野鹤’者,也决非空睇风云,长唳无已,而是对眼下急功近利、狂躁进取的一种间离,对茕迷闹汩的一种自我惕励罢了。”陆谷孙曾这样评价自己。在编写词典时,他有一个习惯,第2版《英汉大词典》的编者页背面附注了第1版编者的名字,他坚持不为去世的编者名字加黑框。在他看来,逝去的“战友”都自由地“活”在词典里。如今,驾鹤西去的陆谷孙先生,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在词典里永生。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李夏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