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现代名人蜡像展开展 "冰心"缺席

2016-07-09 09:5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博现代名人蜡像馆昨正式开馆 预展时的35位名人变34位 冰心先生蜡像缘何缺席?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昨天正式开展。与预展时“35尊文化名人蜡像置身于19个历史或艺术场景”的设置不同,昨天正式开展时亮相的只有34位文化名人,冰心蜡像“缺席”展览。

34位文化名人集体“亮相”

昨天正式开展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共选取了34位文化名人,设立了19个历史或艺术场景,分为国学、文学与艺术三个方面。其中有文化领袖“清华四大导师”,有文学巨匠鲁迅、巴金、茅盾、曹禺,也有美术大师徐悲鸿、齐白石,以及音乐俊杰聂耳、冼星海,京剧大师梅兰芳等。

“展览依据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以及主要文化成就,选取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进行了具有一定主题的设计和创作。”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黄振春介绍说,展览将同一方面的人物集中在一个单元,按时序出场,以蜡像人物为主,辅之必要的场景、文物、道具、多媒体等展示手段。

国家博物馆蜡像馆最早建成于2002年9月,2006年停展,此次重开是其阔别公众视野10年之后的首度回归。黄振春表示,蜡像展区别于一般蜡像馆商业或娱乐的特点,突出“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定位,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与历史背景、文化关系、师友往来、家庭环境、学术贡献等融合在一起,还原每一位文化名人在其所处时代的风采。

据了解,自5月24日预展以来,蜡像展已经展出了39天,共接待了海内外近5万观众。

预展时曾出现的冰心蜡像昨“缺席”

此前预展开幕时,共有35位文化名人蜡像亮相,而昨天正式开幕的展览中,最终只有34位名人蜡像展出。国博相关人士透露,冰心蜡像的缺席是因为在继续完善修复,所以最终没有亮相。

“我是跟老人家一起生活过的,第一感觉就不是她。”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就此事采访了冰心的外孙陈钢,他表示此前并不知道蜡像展出的事情,看了朋友传来的照片后觉得不像,便当天赶到国博实地查看。

陈钢认为,冰心蜡像与本人不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脸上没有神,没有表现出冰心先生的神韵;其次,穿着的衣服不搭配,不符合时代特点;第三,冰心和巴金的蜡像放在一起的场景,没有搞清楚人物关系。“俩人中间差十岁,怎么个坐法,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都有讲究。”

陈钢认为,冰心先生那代人对服饰的颜色和搭配十分讲究,符合中国传统,蜡像身上穿的却是特紧身的化纤的衣服。此外,裤子和皮鞋也都不是老人的风格。“她不会穿那种鞋。”总体上蜡像服饰的搭配“一点感觉都没有”,那种带字的花哨的东西跟老人整体不般配。

发现这种情况后,陈钢的母亲与国博进行了沟通。隔天陈钢再去国博看时,蜡像已经拿掉了。“这一点我挺满意。”陈钢认为,国博本身想做的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但是这是要给很多年轻人看的,“他们(年轻人)没见过她,你又讲得这么逼真”,可能会给人造成误导。

预展后根据建议作了适当调整

对于文化名人蜡像为何缺少一位的问题,国博相关人士表示,冰心蜡像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以现在暂不展出。至于为何要调整和修复,该负责人表示不太清楚,“可能是不够完善吧。”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黄振春表示,经过预展,国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增加了60余种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和现代文化进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其中有馆藏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也有馆藏以外的1917-1920年的《新青年》,以及部分文化名人的代表作品。同时,对文字说明进行了仔细推敲和修正,并根据名人后裔建议,对蜡像人物的摆放、陈设等作了适当的调整。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蜡像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这也是国博蜡像馆的一个特点,希望能够把不同的故事穿插在一起。“蜡像艺术特点就是可以打破时空关系,把不同时期的文化名人同处于一个殿堂之中,让公众有穿越的感觉。”陈履生表示,这种打破时空的格局正是蜡像艺术所特有的,国博做了巧妙的历史分割,让公众可以看到各种时期文化名人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化的创造成果,展出的不仅是蜡像,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 赵婷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