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告诫:不要急 慢慢来

2016-06-14 08:5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李安告诫:不要急,慢慢来 整个电影圈都信奉“出名要趁早”

受到票房年增速超过30%、很快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整个中国电影圈都信奉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都在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目标要求电影这个与艺术相关的行业。然而,曾把张爱玲的《色戒》搬上大银幕的李安却给这种浮躁情绪泼了一瓢冷水。他在上海电影节金爵论坛上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不要急,慢慢来。”在李安看来,电影始终是用情怀、情感打动观众的艺术载体,揠苗助长不管是对电影人才的培养还是对电影产业的培育,都不是一件好事。

市场推着跑?不是件好事

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吸引了资本的青睐,大量资本的涌入让电影市场显得更加繁荣的同时,也抬高了电影制作的成本、增加了业内的浮躁情绪。演员把“出名要趁早”奉为信条,因为一旦出名就意味着收入的暴涨。电影业界也希望制造出更多的明星,因为明星就意味着能吸引人气,吸引人气就能赚钱。当下的电影创作者很多时候都是被市场推着往前跑,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认真构想自己的作品。徐峥对此就很有感触,他透露:“我拍电影遇到一个特别好的执行导演,过几天再去找,他已经自己做导演了。遇到一个好的制片人,过几天就自己做老板了。我身边很多人经常问我:‘你怎么还不拍片?’”

在李安看来,这样的揠苗助长对电影人才的培养、电影产业的培育,都不是一件好事。他鼓励年轻的电影人不要急功近利,想着一蹴而就,“不要急,慢慢来”。现场有人提问李安,青年导演如何才能快速成长,李安笑着否定了“快速成长”这种方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不是说压抑他们,而是说你不要去揠苗助长。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的导演也是如此。给他一个时间自然发生,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环境,不要太急。”李安随后还用了自己的例子来说明“晚熟”并不是一件坏事:“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我36岁才开张,算很晚熟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这种晚熟,就是幼稚期比较长。任何东西要感人,本身要有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需要孕育的,年轻人要准许自己有被孕育的时期。”李安鼓励年轻的电影人不要急功近利,尽管这个花花世界很诱人,但很多东西也不是触手可及的。“现在医学那么发达,我们活那么长,急什么呢?我现在61岁,我爸爸61岁的时候像神一样什么都知道,我摸摸良心说我现在还是个小孩,也知道他当时是唬人的。像我儿子要做演员,我和他说日子长得很,你先学好中文,不要急。”

票房超美国?跟风有陷阱

著名监制黄建新在前一天的论坛上就曾经提到过,资本的大量涌入已经让电影行业出现了浮躁的现象,以及抢明星、抢题材的风潮。现在明星演员的片酬动辄千万计,让很多投资额几千万、靠创意取胜的中型电影没了出路。李安也指出,这种跟风抢明星、抢题材的现象其实是一个陷阱,他还举了台湾和香港两地电影业的案例来说明——“抢到明星就意味着抢到了市场,你的心里就安定了,就想着交货就行,不管好坏了。这是一个陷阱,下面工资分配不均,你没有足够的钱把片子制作好,其实台湾、香港以前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最后都被搅乱了。此风不可长。”在李安看来,通过一些方式把电影炒热是好事,但电影人心里要有数,最后观众看的还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品质。“人家去戏院不是看MTV,一定要有和情感、思绪、情怀有关系的东西给到关注。有炫耀科技的成分也没关系,只要讲到人心坎里就会得到回应。让观众进电影院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最后搞到他连电影都不想看了,我们最终会自食其果。我觉得一定要珍惜当下的黄金机会,千万不要重蹈港台的覆辙,走入恶性循环。”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赶超美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李安却认为这样的目标可能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影响。“有这样的目标在前面,就好像做上海菜没有了细火慢炖,最后就变成了速食面。”李安觉得认真思考和挖掘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才是华语电影未来的正途。“往长远想,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悠久许多。东方民族有自己的情怀和表达方式,但还没有变成世界语言,我们也还没有找到一个出路。这个世界不光是一个英雄做一个决定,然后就变成了‘迪士尼乐园’这么简单。我觉得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方式去思考,而是去想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

北京晨报上海特派记者 杨莲洁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