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试卷告诉你 民国考大学有多难

2016-06-12 08:21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抱怨高考题难?《“老腔”何以让人震撼》很震撼?

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之一《“老腔”何以让人震撼》,让很多考生不知所措。不过,当你看到下面这套《民国老试卷》,就不觉得“老腔”有多难了。这套书收录了民国时期50余所大学的300套考题,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亲自参与命题,比如1942年国立湖南大学的作文题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读懂了吗?

关于《老试卷》

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产物

这套《民国老试卷》收录的试卷涉及国文、数学、英文、历史、经济学、博物等各个学科,两位编者么其璋、么其琮如今都已故去。新星出版社编辑孙志鹏对记者说:“我之前一直对民国的读物感兴趣,也做过这类题材的书,但是比较学院派。策划这本书时,就想怎么找到一个点,跟现在的大众发生联系。”

孙志鹏透露,么其璋、么其琮两位老师编辑的试卷民国时就已出版,这次重新出版征得了其后人的同意,并增补了一些内容。“通过这些试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大学招生考试是个性和自主的,很多著名教授参与命题。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高考是标准和统一的,当然,这可能涉及到社会的公平等问题。其实,看这些年情况,也有向自主发展的趋势。”

翻看书中的这些试题,比如1934年国立交通大学的作文题为“孔子言学尚乐孟子言学尚扩荀子言学尚积说”,还包括大学常考的古文断标点、用英语出数学题等,现在的学生会觉得很难作答。

对此,孙志鹏说:“我们基本保留了试题的原貌,其实这些试题的难易程度不重要。而是通过这些试题展现当时的教育和社会风貌,特别是能看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中,传统学说与现代科学均在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些考卷,实际上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交汇融合的产物。”

高考往事

乐黛云 沈从文写信邀请进中文系

前几天,在北京涵芬楼书店出版方邀请了乐黛云、雷颐、马勇等著名学者分享他们的高考故事。

乐黛云1948年参加高考时,北京大学等知名学校还未在贵州设考区,她不得不去重庆参加考试。当时她报考了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等五个大学,需要参加五次考试。她说:“我父亲是中学英文教师,所以我很喜欢外国文学,想要考北京大学的外语系,别的不想上,然后又选了几个大学后备。考试的时候每个学校的考题都是不一样的,像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就有很多关于政治的题目,我觉得北大考题是最开放的。”

乐黛云回忆,当时北大外语系的作文考试有一个题目是《小雨》,“就是下着小雨的时候,你在想什么?看着‘小雨’发挥想象,我觉得那个题目非常好,我就做了很得意的一篇小文章。别的题目还有一点古文的,有一个题目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我记得很清楚,这道题我答错了,回去很紧张。但是作文题目答得很得意,后来我的命运也就因为这个作文题而改变了。”

乐黛云说:“那时候沈从文先生是判卷子的,他看了我这篇《小雨》,觉得这个人诗才并茂,很不错,应该学中文,充分发挥写作方面的才能。他给我写了一封信,问我愿意不愿意转到中文系。当时沈从文亲自写信让我受宠若惊,我说那太好了,我很愿意到中文系。其实,我还是喜欢外语系,可是那时候虚荣心就觉得,沈从文都亲自来问你了,你还不去。”乐黛云觉得,相比之下,现在的高考题目缺乏个性和时代感。

雷颐 1978年考英语蒙了14分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是1978年参加的高考,那时还不考英语,但是有英语加试。他说:“当时我们工厂里一个车工也参加高考,他跟我说得到一个小道消息,如果不加试外语就没有资格上重点大学,但加试了外语哪怕得0分也有资格上重点大学。我听到这个,赶紧跑到招生办说要加试外语。”

后来,雷颐知道这个消息是谣传,但当时还是临时找了一个中学英语老师救急。“我跟他说,我什么都不会。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口号是‘紧跟华主席进行新长征’。我就说,你把这句话的英语给我写一下,我把这个背下来。实际上,那个考卷到我手上,怎么找也找不到这句话。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ABC的选择题,我就开始乱填,后来突然一想,都选一项命中率要高一点。大概是我边上的人会一点点外语,他写完之后都在抄他的,那时英语作为参考,所以监考老师也不怎么管。我就照着那个字母写了几个,总共英语我是得了14分。”上了大学之后,雷颐开始狂补英语。

对于近些年高考减弱英语比重的做法,雷颐不太赞同,他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汉英不两立?》,举了很多例子说我们的前辈汉语极棒,英语也极棒,像胡适、蔡元培、林语堂、费孝通。还有像王世襄先生,以前提起来只知道他研究明代家具、文物,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英语极棒。”在雷颐看来,现在的问题不是把英语比重往下调,而是教材、教学方法有问题。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田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