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学”代表作家叶广芩昨天(5月26日)推出新作《去年天气旧亭台》。书中讲述了九个北京故事,讲述了京城百姓的人生,写出了作者对在北京的童年生活的眷恋与追忆。
叶广芩说:“我爱北京的日子,我是北京的孩子。走南闯北,我不能忘记我的胡同,胡同里的人物,个个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这一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部书出版后,连同她的前两部长篇《状元媒》和《采桑子》组成了“京味三部曲”,叶广岑说,“对我的京味小说画了一个很完美的句号”。
叶广岑新书的创作源于粉丝的提议,她有个QQ网友群名叫“豆汁记”,《豆汁记》是京剧传统剧目,也是叶广芩的同名小说代表作。因为大家都喜欢叶广芩的作品,都敬重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而会聚在一起。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乏博士、硕士,有动、植物学家,也有普通工人和家庭妇女。叶广芩管他们叫“丝丝”,他们称叶广芩为“老大”。
2011年中秋节晚上,“老大”和“丝丝们”相约在颐和园景福阁赏月,“丝丝”载歌载舞地演了一出昆曲《牡丹亭》,唱了段《法门寺》,歌舞曼妙,美食环绕。当时有人提出,不能辜负了北京秋日的朗朗夜空,不能忘却老祖先留下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建议叶广芩写一些亭台楼阁的系列中短篇,把老北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当时长篇小说《状元媒》刚刚脱稿,群友们的动议让她又有了新的创作激情。
京白如何写京事
《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发布会现场,来了不少“豆汁记”里的群友,还有人专程从外地坐飞机赶来。群主“半个馒头”回忆了与叶老师的相识经历和群友们之间有趣的故事:“中秋夜晚,叶老师和我们一块儿到颐和园景福阁赏月;初冬时候,我们一起到国家大剧院听昆曲。在我们眼中,她不像一位大作家,更像街坊家老太太一样无拘无束地跟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
叶广岑是北京人,也是满族人,她曾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授予“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称号,她写作过长篇小说《战争孤儿》、《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状元媒》等,长篇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老县城》等,创作过多部电影、话剧、电视剧,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柳青文学奖、萧红文学奖等许多奖项。
叶广岑虽然不少作品写的是关于她在陕西的经历,但是她却觉得都没有写北京写得好,毕竟从小生活在这里,血脉还流淌着北京的热度。“我们家兄弟姐妹十好几个,都比我学问大,比我知道京城旧事的素材要多得多,家里很多事我是从他们的嘴里听来的。”叶广岑说,他们当中有故宫博物院的,有中央美术学院的,有搞陶瓷研究的,都是在文化造诣上很有成就的,“他们甚至有点看不起我,说,你不就是一个编瞎话儿的吗?”叶广岑哈哈大笑说:我这编瞎话还有这么多粉丝呢。
《去年天气旧亭台》由一系列描写北京百姓生活的故事组成,包括《太阳宫》、《月亮门》、《鬼子坟》、《后罩楼》、《扶桑馆》、《树德桥》、《唱晚亭》和《黄金台》等九篇,每篇篇名都是一个北京建筑的名字,由此引发一段故事和情愫。如《太阳宫》讲述了在作者的童年记忆中,曾经拥有过的京郊农家生活的悠闲快乐,曾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太阳的宫殿”;《唱晚亭》写在老房拆迁时一块刻着“唱晚亭”的石头,使得带有一夜暴富梦想的后人们狂热追求,而当“赌石”后发现它毫无价值又一哄而散。
这些作者自幼生长、耳熟能详的地方在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或已灰飞烟灭,或已面目全非。几十年离别故乡的生活经历,使得叶广芩饱蘸浓情之笔,描写了北京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记录下老北京的历史、风俗、人情,留给现代化的北京及当代北京人最珍贵的记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称叶广岑为“当代京味文学的旗手”,他认为“叶广芩的作品在用‘京白写京事’,在抒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方面,至少在当今的中国,是顶尖第一人。从京味文学的发展脉络看,叶广芩的创作是可以上接老舍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