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说中国
“我和中国的情缘起始于38年前,虽然这份情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衰减,但仍然有很多中国人记得瓦尔特,还在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
“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上百万人上街来看我。后来,我又去过中国十多次。”
“中国给我留下的印象太丰富多彩了。中国人给予过我很多,我也愿意为他们做更多的事。”
“我认为还有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更加让我满意的电影,由于没有介绍到中国,中国人当然也不会熟悉了。”
“有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到贝尔格莱德访问,翻译给代表团团长介绍说‘这就是瓦尔特’。当时那位团长看了看我,然后做出奇怪的表情挥了挥手。我问翻译那是什么意思。她问过团长后告诉我,团长说,他从来没有想过瓦尔特也会变老。”
“因为我把中国人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如今我在写书和制作一些纪录片,有时候中国朋友会感兴趣并问我价格,但我不会跟他们提钱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和为我所做过的,是无价的。”
“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爱中国。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国国籍。据我所知,中国法律规定是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的,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
“中国真的已经进入了未来,或者说正迈着大步走向未来。我们塞尔维亚人或许都没有能完全理解中国在科学、文化和经济上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都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我和中国准备合作拍摄一部电视剧。电视剧的剧名是《明天再说》,这个剧情比较幽默的电视剧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小伙和一位塞尔维亚姑娘的爱情故事。我在剧中扮演塞尔维亚姑娘的一位长辈。”
人物生平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1933年生于贝尔格莱德附近一个村庄。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1957年参演电影处女作《帕夏的最后一个节日》。
日沃伊诺维奇以塑造游击队员形象闻名,一生共参演300多部影视剧作品。1972年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在中国风靡一时。他也因此片赢得南斯拉夫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巴塔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巴塔有一个孙子,三个外孙女,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上世纪90年代后,他积极参与政治。2002年,他作为社会党候选人参与南联盟塞尔维亚总统竞选,最终惜败。
今年2月18日塞尔维亚国际旅游展开幕时,播放了日沃伊诺维奇的一段30秒中文视频,借此宣布将大力吸引中国游客前往贝尔格莱德旅游。这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公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