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焱
知名打工作家王十月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家们好像睡着了,看不见社会真相,整天在做艺术性空谈。”王十月并非凭空忽发此语,之前他就批评过中国作家都在假装睡着,不敢直面当下坚硬的现实。如去年天津发生大爆炸事件,他的朋友圈里的作家们都在转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却无人对大爆炸事件发声。
王十月指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其愤怒情绪也完全可以理解。从一个农民到打工仔,再成长为打工作家,他对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感受强烈,可以说有着切肤之痛。当王十月进入主流文学圈后,却发现作家大多在清谈艺术,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缺少面对社会真相的痛感,自然会心生不满。的确,当下社会问题或事件层出不穷,但极少有作家站出来发言,似乎已经躲在书斋内不问世事,这确实令人有点失望。
在大众的印象里,作家属于知识分子,应该为民众大声疾呼,勇于批判社会不公,积极介入现实。遗憾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作家普遍开始偃旗息鼓,只有极少数人还会偶尔发声。在当下各种社会热点事件中,作家的声音已然缺失,更多见的是专家、律师、媒体人在发声。莫言获得诺奖时,就有不少人批评他从不对公共问题发言,更有人指责他是“乡愿”型作家。
客观上讲,中国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而作家也不可能具备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在一些专业性的领域选择沉默,应属情理之中。除了专业知识匮乏之外,奉行犬儒式的鸵鸟哲学,才是一些作家逃避现实的根源。选择做一只鸵鸟,也跟作家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有关。写作酬劳越来越低,身份也不受大众重视,作家的光环早已褪去,多少对整个行当产生心理消极影响。他们不愿参与公共发言,正所谓明哲保身。
纯文学的创作,如今对公众很难产生影响力,作家就算大声疾呼,没有几人能听见。从事商业畅销写作的作家,大多在写玄幻、穿越、言情之类的作品,利益至上,更不可能直面现实真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循环,作家在社会问题上变得鸦雀无声,在思想讨论上也缺席,习惯于假寐,成了漠不关心的局外人。有些装睡的作家,你再怎么呐喊,恐怕也叫不醒他们,如王十月所言,他们已沦为“沉默的帮凶”。而一些有良知的作家会觉得自己很无力,会痛恨自己懦弱,却又无可奈何。
当然,一些作家虽未参与公共话题,却试图在创作中回应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如王安忆去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匿名》,大胆突破自己的瓶颈。贾平凹的创作轨迹也很明显,其早期的乡村题材小说,更多是田园牧歌式的赞美,而近年来的《秦腔》《极花》等长篇,则更多写当下乡村的颓败。因离当下过于切近,加上现实的复杂性,他们的作品不尽完善,但勇于尝试的精神值得褒奖。只不过,当下这样的名家并不多,有些人根本不去触碰现实痛点,有些人仅仅故作姿态,装睡早已成了他们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