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上称,今后阿里影业拍戏将不会请专业编剧,并提出了所谓“屌丝购物心理学”,引起轩然大波。各路编剧纷纷发文声讨,资本方也忙不迭出来善后。可惜行业并没有越辩越健康,反而让人遗憾地看清,资本和手艺人的“对立”是多么根深蒂固,不可调和。上周末举行的“怀柔论剑”众编剧再度剑指被资本异化的时代,提供思想,输出话题,现象和本质都说透了,却无法再得到资本的回响——自大封闭、自评自播的循环产业链业已构成,编剧和资本相煎恐怕是日后的主旋律了。
不愧名编剧们,话都说得极漂亮。“我们不能对资本与业余一剑封喉,我们就会被业余与资本万箭穿心”;“我们有一大堆产品、商品,没有作品;有票房,没有心房;有大数据,没有审美依据;有收视率,没有回头率”;观点也个个犀利诛心,“救救影视行业的失心疯”,“碎片化破坏了人类最重要的智慧体现——逻辑”……问题是,作为“公敌”和“靶子”,资本并不这么想,更残酷地说,再怎么说教、敲警钟,他们也是拉不回来的“坏孩子”。
《重案六组》编剧余飞提出来,“当下所谓的乱象是资本的挤压造成的。资本对编剧的挤压是多方面的:资本成为第一话语权,一切创作都是围绕资本来展开。”这的确是当下的现实,短期内无法改变,没准还渐行渐远;但也不可否认,这个行业还有另一个现实,昙花一现的、拿得出手的作品,无不源于从资本到编剧到方方面面的强烈共识。换句话说,站在编剧论坛中心呼唤的“爱”,就整个行业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但在某些小团队、单个项目因为各种各种的原因却可以达成。比如近年打出高潮的郑晓龙团队、侯鸿亮团队,资本异化的程度相对低,自由表达的空间相对大,能够抱团取暖的前提是上上下下多年磨合,最终达成追求一致,贯彻起来比较统一。所以,资本和手艺和解,并非谁说服谁,而是深度了解;资本和手艺相煎,不如一拍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