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电影:从相爱相杀回到博弈共赢

2016-06-13 09:27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资本与电影:从相爱相杀回到博弈共赢 在昨天相关论坛上,专家们认为中国有望跃居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好莱坞影片 《魔兽》 眼下正在热映,5天时间票房逼近10亿元,其背后主要的资本驱动来自中国———原来今年年初,万达宣布以2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该片制作方美国传奇影业公司收入麾下。而另一部热映《X战警:天启》的投资方中,同样有中国的博纳影业。如今,国内迅速崛起的资本力量,不止助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也在全球电影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票房涨了,片子多了,影院遍布,资本的大举介入让国内电影产业链加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院线布局不均衡、非专业资本赚快钱的心态以及干涉创作等问题也让注重品质的电影人对资本不敢轻易说“爱”。

在昨天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与资本:相爱不相杀”论坛上,博纳影业、华谊兄弟、万达文化、阿里影业等行业巨头齐聚,呼吁资本方需要认清电影产业中长期价值的同时,制作方也要对热钱有清醒的辨别能力,坚持内容品质的把控,只有双方在博弈中寻找到合理成熟的工业化模式,才有可能实现共赢格局。

中国票房成绩有望三年内超越北美

论坛上,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万达院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曾茂军透露了一组数字,去年全国银幕数量增长了8000多块,预计今年年底银幕总数会接近4万块,与美国相当。票房成绩上,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有望在三年内超越北美,跃居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中国电影企业的整合,也完成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阿里影业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强说,如今线上售票高达九成,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一系列新公司的涌现,背后都有资本做推手。

对于近年迅速升温的国内电影资本热,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于冬感触最深,2010年中国影视行业进入资本瓶颈,彼时还没有大量的资本涌入,他选择让博纳在美上市。仅仅几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选择退市回到中国,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国内资本的青睐。一年里,他已与阿里、腾讯携手,在于冬看来,这是对行业地位的体认和电影业绩的保障。博纳还通过参与TSG娱乐与20世纪福克斯的融资计划,介入到其他5部好莱坞商业大片,即将在国内上映的《独立日2》也在其中。于冬说:“参与海外项目投资,更多地是希望融于其全球的等比例分账,而不是区域性分账。”合作过程让于冬看到海外模式中值得学习的部分———宣发成本透明、营销体系完备、上映档期明确,这些都是适合资本型投资的要素。

拉资本入局还须警惕三件事

参加论坛的业内人士还认为,资本入局,要警惕三件事:挣快钱、轻内容和用金融衍生品透支电影价值。

很多热钱只看到国内市场诱人的票房,一心只想捞一笔走人,缺乏中长期投资意识和耐心。保底发行曾是创作者的制作保障,而今却成为一场票房的豪赌。有消息称周星驰的《美人鱼》保底价高达18亿元。“电影还没上映以为就可以坐地分钱了”,于冬认为,保底发行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溢价问题,一些金融背景公司的运作手段也在无意中推高了电影价格。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宁认为,保底发行是资本寻求安全感的表现,“如果投资方看重的是中长期利益就不会采取这种方式”。相比于票房分成,他更看重持续创作的专业能力,希望资本把目光聚焦一些专注电影产业某一环节的专业小公司,“在国内电影工业生态尚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有着相当的价值潜力”。

曾茂军还在论坛上指出:须警惕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资本———介入电影并非希望通过电影本身挣钱,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带来的利益贴补。“这种情况下,金融就会对电影内容造成伤害”。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黄启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