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考古研究所日前发布多项紫禁城宫廷建筑重要考古发现。其中,首次在隆宗门以西发现一组元代地层的遗存,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同时,在慈宁宫花园东院考古发现以往未知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此基址由地钉、桩承台、磉墩、夯土层、夯砖层等遗迹构成,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宫殿建筑基址,推测其时代为明早期,为研究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
据李季所长介绍,这里的地层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结合其包含物推断其年代指向为元代,是故宫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这组叠压关系清楚的元明清遗迹,堪称故宫“三叠层”,是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的一次成功实践。此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李季表示,故宫作为皇家遗存,处于元明清的核心地带,具有唯一性;而隆宗门以西的“三叠层”,也具有唯一性,是学术研究和保护展示的重要遗存,对于由“平面的故宫”走向“立体的故宫”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位于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库瓷器埋藏坑,是首次在紫禁城内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的全程垄断;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补证了文献所记这类法器残损、收库保存后走向的缺环,为研究清代宫廷作坊的管理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