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北京著名景点南锣鼓巷依然摩肩接踵。自4月25日主动申请取消3A景区,并推出暂不接受旅行团申请的“限团”规定后,短短几天,这条宽8米、长780多米的小巷再次恢复昔日“繁华”。许多人不解,南锣鼓巷怎么不听话、管不了了?到底要建设一条什么样的南锣鼓巷?
“限团”令基本算个摆设
有媒体报道,“五一”小长假里看不到在南锣鼓巷巷口停车的旅游大巴了,那是假象。巷口东侧百米的北河沿大街上,大巴车在机动车外道一辆挨一辆地停着,其实多年来这条街一直就是旅游旺季的大小车辆停车点。只不过,过去是大巴开到南锣鼓巷巷口,放下游客后开到北河沿大街停车、到约定时间再开到巷口接客,现在直接停在北河沿大街上、游客“化整为零”般地走到南锣鼓巷而已,“限团”令基本算个摆设。
固然,来京的旅游团是观赏南锣鼓巷的人流之一,但更多的人流来自散客,特别是青年人和老外。现在,“限团”令没有大的作用,散客又没有理由不让进。而且,几天前的取消3A景区及“限团”令,可能更加激起人们去一睹风貌的兴趣。
疏解客流要寻根本之道
那么,南锣鼓巷有没有问题?有。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的商业开发明显过度,历史痕迹一年年减少,平和宁静一天天消失。原来临街的一些店铺又因租金上涨被肢解,代之以嘈杂小铺面。每逢节假日,拥挤不堪,卫生条件跟不上,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前几年,南锣鼓巷到了晚上还是很有情调的。但现在,不到22时,客流降不下来,加上路边的摊贩,更显凌乱。
南锣鼓巷的问题折射出城市历史街区怎么改造的问题。一要考虑游人的片内分流,与南锣鼓巷交叉的10多条小胡同,除了处在交汇处附近的房子被改造外,基本没有店铺。这样一来,众多游人集中在宽不到8米、长不足800米的路上,人满为患。二要考虑街巷的展示功能,历史街区强调的是历史沧桑感,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店铺的零碎化,不仅提升不了业态,反而降低了街区层次。三要考虑管理的有效安全,就眼下而言,不能停留在“限团”措施上,外地游客只占游客一部分,更应该聚焦在“限流”上。至于怎么“限流”,那是技术问题,比如尝试收费。长远看,改造多个类似传统街区,注重游玩与观赏功能的平衡,提升其商业和文化品位,是疏解历史文化街区大客流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