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八件”就是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为清宫廷御膳房始创,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
京式风味糕点。为清宫廷御膳房始创,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一般做成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等八种形状。有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花糕、萨其玛等。
“京八件”的每件糕饼本身,也并非明朝才被“发明”出来,甜食房也就是起了个“打包上市”的作用。早在辽金时期,北京的糕点制作就已经相当专业化和规模化了。但早先的糕点并不是专门为“人”做的,它们首先是用于祭祀的贡品,祭天、祭神、祭祖之后,撤下供桌,众人才能分食。
元朝时,蒙古人为北京带来牛羊油、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风味糕点。明朝首都是从南京迁到北京的,江南点心自然也流入京城。清朝建立后,又传入萨其马之类的满族糕点。不同风味、不同品种、不同制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相互影响磨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点心”。清朝、民国之后,“京八件”也随着时代演变出许多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