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志愿担当“宫中行走”

2016-04-18 09:2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们志愿担当“宫中行走”

■本期临时主编邹艳

2005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后,考入故宫志愿服务者行列。2012-2013年,由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派往非洲肯尼亚服务18个月,再回故宫,继续“宫中行走”,感受着真诚付出带来的快乐。

■组稿手记

从2004年冬天开始,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相继在宁寿宫区珍宝馆、奉先殿钟表馆、文华殿陶瓷馆、武英殿书画馆为游客开展专馆义务讲解服务,我们戏称自己是“宫中行走”(入职办事)。芸芸众生,我们如你一样是普通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上班族和退休人员,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北京城的“内九外七”聚在这“城门四”。也许,在某个白雪纷飞或晴空万里的日子,我们会在宫中与你相遇,你不妨停下脚步,聆听志愿者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在心中会意一笑——“朕知道了!”

为那份挥之不去的夙愿

◎文并供图/邹艳(珍宝馆、书画馆志愿者)

或许骨子里对历史文化有着剪不断的情思,年轻时的自己却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在英国留学获取商科知识期间,常流连于英国的各类艺术馆、博物馆和古堡中,当我第一次看到用中国传统婴戏图装饰的整个墙面、屏风和瓷器时,令我惊叹不已,它们是如此的精美!但是我只是知道这些是来自中国的藏品,却也仅限于此,我竟不知道更多。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2005年秋我回国后,电视台正在播放十二集纪录片《故宫》,这又勾起我要弥补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在英国,各种机构志愿者非常普遍,这对我影响颇深,于是我浏览着故宫官网,希望有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可惜错过了报名时间。幸运的是,转年初,故宫开始招募英文志愿者,我毫不犹豫地便报名申请。

正式考核上岗前,故宫专家专程带着我们讲解故宫的历史,并辅以故宫书籍备考。我感叹自己是幸运的,考试合格后,我如愿进宫了。

其实作为北京人,我印象中除了上小学时校方组织我们到故宫参观过,自己就再未踏足这里。若非此次契机,恐怕永生也未必有机会伴着这里的梨花开、海棠谢、腊梅香,沉浸在这朱墙黄瓦、南青北白、自然幻化的通灵剔透中,仿佛这里的每一处都蕴藏着我的眷恋。

我们转到宣传教育部珍宝馆进行专馆讲解后,每人得到一册由志愿者撰写的珍宝馆六个展室的讲解稿,宣教部特派资深志愿者朱宏老师给我们做示范讲解。在与游客不断分享这田黄三连印、二十五宝玺、大禹治水图玉山、七珍八宝等藏品的文化历史渊源时,渐觉未知的太多,而故宫的小伙伴们一路相随,让我始终坚持着。

每次走进这宏伟的建筑,紫禁城历史文化的深邃令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也一直没有勇气报考书画馆的讲解,然而生命中总能遇到引路人。

2014年末,在故宫志愿者年会上,我与许久未谋面的好友赵阳路并排坐着,她说:“在故宫,这么好的机会,你为什么不考书画馆的讲解呀?”

“我觉得水太深。”我说。“你不考进去,更不明白。”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备考阶段经历着停滞期,我的脑海中仅存的清晰记忆片段是每位书法家似乎均师法王羲之,与同在珍宝馆服务的志愿者老师谈及自己的混沌状态,司徒兆娴老师说:“你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既然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再往前就是光明了。”刘毅新老师借我《生命清供》一书,从另一角度去理解这秋江待渡、林泉酣放……

2015年,故宫九十周年院庆,在武英殿和延禧宫推出两期“石渠宝笈特展”,有幸聆听故宫博物院摹画师常保立先生的讲解。当他随性讲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和清张为邦、姚文瀚合笔《冰嬉图》卷的艺术特色,高下立见,以及南宋画家马和之典型的“蚂蝗描”之高妙时,我忽然有些明白了,自己初次品尝到文学创作时的瓶颈似乎一下子打开,艺术是相通的,而此前我只是“身在此山中”。

经典是我们穿越共性达至个性的捷径,“过眼皆吾有”。若能近距离欣赏这百年甚至千年,从晋至清的历代书画真迹,细细感受古人笔下的呼吸,并将这份感悟,无论是笔墨之美,还是独特个性的表达……借由我们这些志愿讲解者,能帮助观者在各自领域用更富创造性的方式表达我们民族对世界丰富性的认知,人之幸也!这也是我们志愿者工作最大的价值。

外企白领进宫记

◎文并供图/戴旭(钟表馆志愿者)

我在一家德国企业从事开发管理工作,文博这个行业对我来说相当陌生,能成为故宫志愿者,在钟表馆提供义务讲解,完全是机缘巧合。说来惭愧,在成为故宫志愿者前,我仅有过一次游览故宫的经历,而且还是匆匆一览。

2012年夏天,因为孩子上学,我就近在东华门附近租房,离故宫咫尺之遥。有几次与博物馆志愿者的接触,使我突然萌生让自己成为文博志愿者的想法。恰好当年底,故宫博物院时隔几年后又开始招收新志愿者,虽然我自己对文博行业知之甚少,但凭借小时候攒下的文史知识,竟然通过初选。

随后培训、考核的过程,犹如一段引人入胜的大剧,将故宫徐徐展现在我面前。深知自己学识不足,我开始疯狂地购买各种相关书籍,补充历史文化知识。从古代历史文化、古代建筑到故宫钟表等展品介绍,让我终于对故宫的历史文化和文物有了一知半解。当我成功通过考核能够正式上岗的那一天,我走出奉先殿,看着满眼的红墙、黄琉璃瓦的时候, 我觉得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向我敞开了。

能够经常徜徉在紫禁城的红墙碧瓦之间,流连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各种展品中,是成为故宫志愿者之后能够得到的最大享受,但收获远不止此。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很多志愿者都是通过为他人服务而收获自我满足。作为上班族,我只能在3年中的每个周日到故宫钟表馆为游客做免费讲解。我的听众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人对故宫的了解,只是来自一些以讹传讹的段子。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些钟表都是假(仿)的吧?真东西不是都被运到台湾去了吗?

正因为有这些,所以通过我在服务时讲解这些故宫和钟表馆的知识,也让我自己拥有了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感,从而获得一份自我满足。

除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景点,故宫还是国内最大的文博机构。当你行走在故宫里,很有可能擦身而过的就是国内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在我们故宫志愿者的小伙伴中间,也同样隐藏着各个行业的专家能手。如果说到作为故宫志愿者最大的收获,那应该就是有机会去聆听故宫组织的各类讲座和展览讲解,去和各位专家老师学习请教。对我来说,这几年的故宫行走经历,使我能初窥历史文化的门径,学会欣赏一些文物展品;也能通过它们,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比如说,前段时间发生的“故宫铜缸刻字秀恩爱”事件,就是通过我们故宫志愿者小伙伴发到微博上,才引起公众注意的。我们故宫志愿者这个群体,都有一种保护故宫、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从心里,我们都已经把自己认作“宫里的人”。

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见证了近代中国国运的沉浮,也蕴藏着千年的中国文化瑰宝。能在这座古老的宫殿里从事志愿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精神,这是我最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因故宫我对诗词更着迷

◎文并供图/金宝岩(珍宝馆、书画馆志愿者)

十年前,因缘际会,我有幸成为一名故宫志愿者。这非常幸运也是十分不易的。当时,我们这批志愿者是从600多名报名者中先遴选出100多人,再进行面试、现场讲解考核,最终有40人如愿以偿地成为故宫的志愿者。

记得在报名表上,除了填写要求的内容外,我还特别写了四句诗,来表达我的心情:“花甲心犹不欲归,夕阳满目彩霞飞。时时运甓休停步,不信春风唤不回。”从此,诗词伴随着我,在故宫度过了近十年的日子。

先说说在我讲解服务的珍宝馆里,就离不开和诗词打交道。在第一展室陈列的一只青玉描金题诗撇口碗,外壁雕刻有梅花、菊花、山石等,并镌刻隶书描金御制诗。当时,讲解资料上说是一首诗,但并不清楚是什么内容。后来,志愿者崔枢华老师经过查找,给出了详细资料:原来碗上共有两首诗,都是乾隆皇帝的御题诗,第一首为“春花试问孰宜先?冒雪寒梅春信传。高士美人拟犹失,祗应呼是地行仙。”第二首诗为:“花大如杯金作色,瀼瀼瑞露湛琼卮。设云拟献南山寿,未识华封尧所辞。”从崔老师给出的背景资料中,知道了这是乾隆《题钱维城〈四季花卉册〉》组诗中的两首诗。因这只青玉碗上雕刻的是梅和菊,所以,这两首诗就是分别写梅花和菊花的。

我手中的资料还对“未识华封尧所辞”中的“华封三祝”典故,进行了注释,该典故出自《庄子·天地》篇。我又查了《清史列传》中关于钱维城的资料,得知他是乾隆十年科考的状元,于乾隆十三年入值南书房。这样,再讲解这件展品时,我就真正有了底气,能更深入地向观众进行介绍。

在珍宝馆中,与诗词有关的展品和匾额还有很多,在第二展室的琥珀鼻烟壶上,当时下发给我的讲解词上是:壶体两面雕刻乾隆御题七言律诗一首。我经过多方求证,最终搞清楚,这是杜甫的一首七律《曲江对雨》,乾隆只是进行了“题写”,搞清楚了这个,避免了误讲。

乐寿堂一进门右侧的“丹台春晓”,这个重1500公斤的大型玉雕正面的右下角,镌刻有乾隆的一首七律诗。当时我并不清楚具体内容是什么,于是我在现场,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并最终背诵下来,成为向观众讲解的内容之一。这诗的最后两句“仙童采药云衢返,太一炉前守六丁”就是讲解这件展品的通关密码。

为更全面地讲解著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上的印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我查找到杜甫的“曲江二首”诗,找到了“古稀”的出处。另外,乐寿堂的楹联和匾额上也有诗文对联,如“动静得其宜,取义异他德寿;性情随所适,循名同我清漪”,还有颐和轩东面墙壁上的“西师诗”等。于是,这些诗文都成了我学习的内容。

通过自我不断学习,才能给观众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是做好志愿服务的前提条件。另外,我还跟着崔枢华老师参与了“故宫暑期大课堂”的活动,为小学生们介绍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进行互动。活动的题目叫做“乾隆诗句我来集”。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通过听讲,在了解诗的基本组成要素后,当场自己也可以从下发的集句材料中,组合出一首自己集合的“新诗”。

这样的“新诗”既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又能体现出集句者的重新构思,从而实现做一回“准诗人”的美好感觉。这次活动也使我对格律诗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因而我对诗词更加着迷。之后,我对集句诗的热度没有消退,又把集句诗介绍到了北工大的校园里和我所在的街道社区,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之后,我知道乾隆一生的诗文都汇集在《乾隆御制诗文集》中,大部头儿的书呀,有五集之多,收录乾隆一生四万多首诗作,真要置办一套也是个大投入呀。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志愿者孙立秋老师知道我需要这书,专门给我找来了这套书的全套照片,并用U盘拷到了我的电脑里,还真不少,总共7G多。从此,我可以在家里从容浏览乾隆的诗集了!

崔枢华老师还专门为我介绍了一位学习诗词的老师,于是,我跟着老师从“平水韵”学起,至今已经五年多了,确实有长进。现在,我和志愿者中的几位老师,加入“红烛诗社”。这是西城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旗下诗词交流的一个平台,定期活动,大家都觉得收获不小。粗略统计一下,这几年我写的诗词也达到了几百首,在《故宫志愿者》杂志上,还有我的作品刊登。

格律诗词的学习与写作,对我后来在武英殿讲解书画也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因为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讲究要有“诗书画印”各要素,“诗”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了对“平仄”“粘对”的了解,有了“平水韵”的功底,再去阅读那些题画诗句,就能更好地欣赏和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这就是我与故宫的故事。在宫里为观众讲解文物展品,在诗词的世界里徜徉寻觅,通过对文物展品上诗词的解读,更深入地理解文物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面对天南地北的观众,向他们介绍文物,宣传故宫文化,我非常享受,并且乐此不疲。

红墙黄瓦之间的成长痕迹

◎文并供图/陈宇慧(珍宝馆志愿者)

每次讲解完,总有好奇观众会问“你是学历史的吧?”当得知我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系时,都会感到非常惊讶:“比较政治学?与故宫是什么关系呢?”

——回顾我与故宫的缘分,的确始于学术兴趣。从研究生阶段起,我开始对17-18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文献有一些了解,写硕士论文中,恰逢故宫博物院第四期志愿者招募,经历遴选、笔试、面试、培训、实地讲解考核,到正式上岗是我硕士转博士的那个暑假,至今已逾三年。

我承担的常规工作是珍宝馆讲解,间或参与过文华殿陶瓷馆暑期公共教育、建院90周年“石渠宝笈特展”讲解、世界博物馆日咨询服务、黄金周高峰参观日观众引导等。不同任务自有不同的乐趣,我也见证了时间在这红墙黄瓦之间的痕迹——春天御花园姚黄魏紫,承乾梨花、古华楸树也次第盛放,郎世宁绘在倦勤斋西的一室紫藤,则留下了两百多年前永远的春天;夏日蜿蜒金水,庭院深深,藏着用前人艮岳打造的山峦,移天缩地,恍若间一如北宋王希孟笔下的江山万里;秋日落叶苍黄,夕阳也映照在乾隆帝《秋山行旅图》大玉山上;冬季白雪皑皑,苍松梅香之外,“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披上银装,更显庄严……一年四时,目及成色,紫禁城永远给予我新的美好与感悟。

除了获得新知,在讲解中我更多地感到责任。故宫一草一木都是文物,除了不断学习传递相关知识,我也尽力想让观众了解文物保护,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方面需要使观众对零散的文物有整体观感,也需要他们了解文保的意义和重要性。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我将珍宝馆六个展室的文物,与其所在的宁寿全宫建筑进行融贯诠释,使观众尽可能多地获得系统的印象。

我也是最早尝试利用iPad的志愿者,利用自己搜集来的高清图片进行直观讲解。我力图加入文物流散与修复的信息以及最新的文保动态,使观众了解文博事业并非一小圈人钻故纸堆的活动,而是为人类传递文化遗产的持续努力。我会引导大家在举世无双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前驻足,除了讲述两百年间它的奇妙历险,还与大家分享“故宫是座博物馆”的意义。我也在宁寿门前无数次劝阻伸手的观众不要摸乾隆朝铜鎏金狮子,告诉观众为什么在博物馆里莫伸手、莫开闪光灯、莫开喇叭……

一路走来未尝没有委屈和疲惫,但和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在故宫的经历,让我更有耐心和历史敬畏感之外,也很大地启发了我的学术研究,论文的主题也择定与清代政治相关——这恰是在故宫讲解中的感受。我感到中国社会科学青年学人的重担:倘若没有形成我们自己对本国历史的理解,则不可能在世界大潮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这应当是青年学者着力之处。学习政治学让我明白历史的复杂多变,在解释文物时多了一份审慎,要求自己尽量公允地看待过去,也试着邀请观众以更平和的眼光与我一起探讨分享。学业和讲解工作相互启发,使我觉得有很大提升,眼界也更加开阔。

每每得到观众感谢,我都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在我看来,要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正面作用,需要博物馆志愿者的参与,而这队伍也正在不断扩大与建设中。我作为一位博士生,也是志愿行业的一个资历很浅的新兵,很荣幸为此出一份力。

我也呼吁更多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同道,在全国各地加入到这一队伍中,通过更多地支持文博行业,引导公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更多地增加对我们国家的由衷认同与热爱。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邹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