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玩砸了 情怀玩坏了

2016-04-12 09:2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咖玩砸了 情怀玩坏了

情怀这个词,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五(4月8日),意外遭遇到了它极为尴尬的时刻。

《我是歌手》第四季在收视与口碑双双疲软之际,请来看起来跟这类综艺比赛类节目毫不沾边的老狼加盟比赛,这无疑是给这档已然半死不活的节目打了一针强心剂——老狼是谁啊?他和许巍、朴树简直就是内地音乐文艺情怀的三个代表,只听到他们的名字就足以让很多人“泪流满面”。电视节目最熟稔的收视法宝本来有一项就叫“泪流满面”。能把根本不可能参赛的老狼变成了可能,这又符合另一项收视法宝“出人意料”,你不得不佩服《我是歌手》。但是,以老狼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而论,在《我是歌手》这样的竞技台上是完全不占任何优势的啊,没关系,节目组又祭出了收视另一法宝:情怀——从宣布老狼加盟以来,这个词儿就成了老狼以及最后这几期节目的主导宣传语,也果然大大刺激并挽救了这档节目一直有些尴尬的收视率。

但情怀终究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比赛结果却是硬邦邦实打实的,老狼还是没逃脱今年《我是歌手》内地歌手全部一轮游的命运。而节目组却显然是尝到了“情怀”刺激法的甜头,并没有因为老狼的比赛失利而停用此招,反而越玩越大,你看这次《我是歌手》总决赛的参赛曲目和表演嘉宾,从头到尾,满满的都是情怀啊。

当然,最大的情怀点依然来自老狼。按照赛制,比赛第一轮是嘉宾帮帮唱环节,各位参赛选手在这一轮都会请到自己的一位或几位明星朋友来与自己共同演绎一首歌曲。而在这一次所有的帮唱嘉宾中,最受瞩目的非老狼的帮唱嘉宾团莫属。这一次,老狼请来了丁武、峦树、高旗、汪峰、周晓鸥、李延亮、陈劲、马上又这“中国摇滚八大金刚”,共同演绎一首献给21年前因车祸去世的唐朝乐队贝司手张炬的作品《礼物》。

果然,在总决赛播出前一周这一消息就被提前透露,接下来的这一周,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在有人为此持续沸腾式地转发刷屏,主办方也以“情怀”之名连续高推,到周五那晚正式直播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见证情怀是怎样爆棚的。

结果,总决赛那晚,情怀有没有爆棚先别说,却结结实实地让中国摇滚乐的半壁江山航空母舰都爆胎了。这些堪称中国摇滚乐典范的宗师们,从汪峰开始,一开口就车祸了,而且是一个接一个的车祸,除了已经参加过《我是歌手》的老狼和周晓鸥,几乎没有一个人唱在调上。以如此连环重大车祸的方式来纪念一位因车祸去世的老哥们儿,也真是……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次演出的失误就否定和指责这些歌手。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我有机会跟很多公认能唱的歌手们交流过,他们多少都有过“车祸经历”,毕竟人肉的嗓子不是机器。老狼选择这首歌,这帮朋友,也都没有错,这本来就是他的演唱风格和范畴,若换作另外一个场合,也是这帮人这样唱这首歌,甚至唱到音都飞了妆都花了,一样能感人至深;情怀本身也没有错,一首歌,无论是词、曲、唱,都是可以单独触动人的感悟并产生情怀的,错就错在,他们选择错了场合——要知道,这毕竟是一个代表最高音乐水准的歌唱比赛啊,看看别的选手,年轻的年老的都唱成那样,你们这些个顶着光环的人就唱成这样,这分明是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地抽了中国摇滚乐八记大耳光啊。

讽刺是多层意味的,首先就在于情怀的“事先张扬”。当演艺圈进入一个营销为王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娱乐产品(抱歉,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太多资格说“文艺作品”)在推出前都必须事先张扬。在经历了追求屌丝化的粗鄙自嘲式消费热潮之后,情怀突然以一种略带高级和品位的姿态,逆袭成为新的娱乐消费时尚。它也确实让很多主打情怀的产品卖上了好价钱,一开始的那些开山级产品大多也获得了好的口碑,最为获利的就是电影,从开始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既赚眼泪也赚钱。只是演艺作品纵然可以具有商品属性,却无法真正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批量生产。后来再跟风推出的一大堆青春片,很快就卖不动了。

当情怀被叫卖成爆款时,情怀的消费者们难免习惯性质疑——而质疑,本身就是网络话语权时代的潮流,许巍的那首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是一首不折不扣大写高推的情怀产品啊,结果呢?头一天满屏的人都还在泪捧,第二天就变成了满屏唾骂了。《我是歌手》整了这么大一出,本身就是竖立起了一个高光打亮的标靶,早有一帮人准备好了热捧,也有另一帮人早准备好了大棒。结果别人还没行动呢,大师们自己就先玩砸了玩现了,怪谁?

这一次《我是歌手》的总决赛,提前一天安排了所有歌手的彩排联排,但据在前方的媒体同行称,演唱《礼物》的大咖们,一个都没来参加,不知道他们是对自己的唱功太有信心,还是对情怀标签太过自信。

可是玩情怀的并不只有这一首歌,看看年龄跟他们差不多的叶倩文,还有比他们再大出一轮的林子祥,同样在唱情怀,那音准,那气息,那气势,那形象,那表演,那状态。我难免又想到1944年何勇那句“香港四大天王除了张学友都是小丑”的豪言壮语,说得多有情怀啊! 22年过去了,再来各自对照一下,话犹在耳,谁丑谁知道。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卢世伟